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长相思,忆长安

——读《李白的长安道》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仙”李白是一个显著的符号。他以无与伦比的诗篇,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民情风俗、人文历史等,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后世对诗作的研究和升华也从未停止。国家一流课程《李白导读》主持人及主讲教授海滨所著的《李白的长安道》,紧紧围绕李白的理想和命运,以他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在领略李白旷世诗才的同时,亦生动还原出这位诗坛巨擘的灵魂世界。

  全书共分12章,以其履历和行游为背景,讲述了李白从乡间书童到浪漫主义大诗人的成长蜕变,揭示了他从青春年代开始壮游出行,一路向往长安仕途,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借助他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话书写,全景式地展现了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旷达人生。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碎叶城,在他5岁时,便跟随父母来到了绵州昌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清莲乡定居。在父亲的精心调教下,他10岁便学习诸子百家,15岁已做了多首诗赋,好剑术、喜任侠,18岁隐居读书,一直到他24岁离家。在近20年的光阴里,李白通过刻苦攻读,筑牢了儒家根底。在早年李白的心中,就已然住着住着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扬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伟大的文学家。正是这种见贤思齐式的精神感召,激励着李白奋笔疾书,并涵养出素贞高洁、傲岸不屈的文人气质,这为他日后成长为万众瞩目的诗坛翘楚,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为了开拓视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怀着满腔的豪情与抱负,告别巴蜀,奔赴他心中的理想之地——长安。彼时的长安,正呈现出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承载着无数学子的热切期盼。这座盛世华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王国都城,更是自汉代以来,无数文人的政治梦想和精神坐标。而反观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也与长安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他曾三入长安。30岁那年初入长安时,他渴望在此大展宏图,可惜未能成功。第二次入长安,是43岁忽得天子征召,虽得以供奉翰林,却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遂在自请放还中怅然离开。第三次入长安,是53岁时为揭露安禄山的异图而来。令人扼腕的是,又一次在遭受冷遇中无奈地离开。虽是三进三出长安,但在作者看来,无论李白的仕途如何历经起伏,他想要报效国家的“初心”犹未改,仍有着“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追求。“李白‘三入长安’的过程,也是他不断成长的过程,他终于从‘小我’走向了‘大我’。”

  作为一本揭示李白精神成长史的著作,作者始终把李白的命运放置于整个时代当中,予以精细的观照。并从他代表性的诗文里,找到历史的依托,以言为心声作为叙事的肌理,力求解开在倥偬岁月中,李白与长安结下的不解之缘。从时代的角度来看,李白是幸运的,他生长在大唐盛世,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但从个人而言,李白又是不幸的,不羁的性格,率真的性情,让他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朝廷处处受制、难以立足,与长安失之交臂,自然令人惋叹。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这首缱绻悱恻的《长相思》是李白对长安念念不忘的回响。作者认为,“纵观李白的人生心迹,无论他是否身在长安,实际上他常常不免跋涉在精神的‘长安道’上。”在他看来,“长安是一个政治的标识,是李白实现政治抱负和理想的彼岸。”回溯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从向往长安,到奔赴长安,再到失意离开,又回望长安……李白的一生都与长安这座大唐帝都紧密相连。期间,既有徜徉鲜花美酒的时刻,也有被围追堵截的窘迫。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李白所邂逅和经历的长安也都历经了变化和动荡。从这个层面说开去,李白的沉浮,就是朝代的一个缩影,真实地映射出巍巍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面容。

  掩卷长思,《李白的长安道》是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籍。该书紧紧围绕诗人人生各阶段的关键性问题,以研读经典作品为切口,同时汲取当代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给读者分享了最前沿的文史知识。对于我们全方位地认识李白其人、其事,管窥长安这座古城的独特历史价值,无疑提供了新的索引。 钟芳

 
     标题导航
~~~——读《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读《李白的长安道》
~~~
~~~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焦点
   第04版:文体
   第05版:艺苑
   第06版:书香
   第07版:晚晴
   第08版:户外
纵马诗词,逢山遇水
长相思,忆长安
《漪》
《伊莱克特拉》
《繁花将逝》
《乔瓦尼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