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零添加”的字样频繁出现在各类食品包装上,成为商家吸引消费者的“金字招牌”。很多消费者秉持“天然即健康,无添加才安全”的观念,在购物时对标注“零添加”的食品青睐有加。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美好。一些果汁饮料堂而皇之标注“不添加蔗糖”,可仔细查看配料表,果糖、果葡糖浆等糖类赫然在列,部分声称“不添加甜味剂”的含糖饮料,其他食品添加剂也没少放……这种模糊不清、极具误导性的表述,严重干扰了消费者对食品真实成分的判断,致使人们在选购食品时仿佛陷入“迷雾”,难以看清真相。
食品标签本应是食品的“身份证”,清晰、准确地传递产品的真实属性,是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关键依据。但当“零添加”沦为商家的营销噱头,食品标签的这一核心功能便大打折扣。而且,此类宣传还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误认知,即其他同类食品因有相关添加而存在问题,进而在无形中贬低了同行,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属于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新规禁用“零添加”等用语,犹如一阵劲风,吹散了笼罩在食品行业的营销迷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它让消费者能够拨开宣传的“迷雾”,真正读懂食品标签信息,基于准确的产品成分认知做出消费选择,吃得明白、吃得放心。这一举措也会促使企业摒弃“概念营销” 的歪路,将精力回归到提升产品品质的正道上来,驱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当然,规范食品标签仅仅是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一环,监管部门应以“零容忍”的态度强化常态化监管,充分运用 “双随机、一公开” 等监管机制,提升执法效能,确保新规不折不扣地落地执行。同时,还需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食品添加剂等相关科学知识,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让消费者不再盲目迷信 “零添加”,而是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看待各类食品。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不容丝毫马虎。禁用“零添加”宣传用语是一个良好开端,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方位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百姓的“舌尖安全”得到坚实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