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悟空,奉了师父言命,前边打探道路。道路平坦,请出师父好来上路。”一句句戏文曲调欢快动人,唱腔活泼嘹亮。今年的“十一”长假期间,在纯阳宫广场上,由我市名家表演的耍孩儿名剧《狮子洞》,让游客沉醉于咳咳腔的独特曲调之中,同时也被大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所深深吸引。
近年来,我市在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大力实施古城保护与修复工程,在加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探寻“非遗”保护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市初步建立起“中心+基地+传承人”的保护体系,同时,在具体的保护实践过程中,还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更多融合发展之路。
整理文献培养人才保传承
今年6月,在纯阳宫广场举行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游客近距离欣赏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北路梆子、雁北耍孩儿、灵丘罗罗腔等表演,现场品尝了浑源凉粉、北岳烧酒、大同黄花、灵丘黄烧饼等,在“非遗”传承人的指点下,还参与了大同铜器的现场制作,有游客表示,观看表演、参与制作、品味美食,这一切让人深深着迷,感受到了古都文化的魅力。
大同作为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民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数据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项、传承人6人,省级项目37项、省级传承人39人,市级项目79项、市级传承人121人,县级项目120项、县级传承人218人。为保护和传承“非遗”,近年来,我市加大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县区、村寨寻访老艺人、搜集民间资料,对传统戏曲的渊源、音乐、唱腔、剧目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塞北梨园》系列丛书、《大同地方戏传统剧目丛书》《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等,此外,还录制影像资料36部,加强“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遴选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专业素质的“非遗”专家队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学习方式锻造高质量人才队伍;确认公布一批市级158名非遗传承人,发挥传承人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多种形式和载体强保护
“哇,还有这么大的铜火锅呀,真是让人惊奇。”2019年春节古都灯会上,在大同古城南城墙内亮相的巨型木炭铜火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而在同年的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生动灵巧的广灵剪纸所吸引。
为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多年来,我市“非遗”有效利用各种载体进行宣传造势,如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展演,走上云冈文化旅游节活动、古都灯会、春节文化庙会,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等,一年又一年,在众多“非遗”工作者前仆后继的推动下,大同“非遗”不仅取得了显著成绩,也被更多人了解。近年来,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耍孩儿剧种传习中心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耍孩儿传习所;耍孩儿新编历史剧《布衣知府》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北路梆子新编历史剧《平城赋》参加全国优秀基层院团展演,同时,获得山西省“杏花奖”音乐设计大奖;大同铜器500mm纯手工“九龙奋月”工艺火锅获第二届山西省文博会“神工杯”金奖;280mm“八仙八宝”工艺火锅获山西省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锅口直径3.5米的“王府升锅宴”铜火锅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
打造品牌推广文创促发展
在古都旅游,不少游客的感受是,大同不仅景区景点风景优美,众多“非遗”美食、“非遗”美物同样十分吸引人。
有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业内人士曾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传承为特征的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我市对“非遗”深度挖掘,以不断发展的思路促进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一是注重“非遗”美食品牌化打造,推出了“大同滋味”系列美食,大力挖掘“凤临阁百花烧卖”“老大同什锦火锅”“北魏贡酒”“大同羊杂”“浑源凉粉”“大同刀削面”等食品技艺类项目,使其成为一张大同美食名片;二是注重“非遗”文创产品推广,开发了“飞天结艺”“康氏绢人”“大同木雕”“大同剪纸”“大同铜器”“广灵内画”等文创产品,取得了“非遗”保护传承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三是将“非遗”文化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当中,在古城规划保护修复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点、地域特征、时代特色,增加“非遗”展示项目和“非遗”元素,让“非遗”文化逐步活起来、火起来。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来自广西的游客张先生购买了仅有巴掌大的袖珍铜制小火锅,还领略了凤临阁的百花烧麦,他由衷赞叹:我品尝了大同文化,也要带走大同文化,这具象的“非遗”文化,让我对一座城市的感触更深,记忆也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