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和谐2F型大轴重电力机车,填补了我国30吨大轴重电力机车的技术空白,而且机车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车牵引力、功率、轴重等综合性能指标在电力机车领域居于国际领先。
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密度石墨制品、火车铸钢车轮石墨模具、单晶硅生长炉石墨热场、高铁受电弓碳滑板等系列高体密细颗粒特种石墨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格局,填补了多项国内、省内产业空白,并带领相关产业实现技术升级。
晋能控股集团加速“六新”技术研发,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合作攻关,开发煤炭清洁利用长支链结构聚丙烯树脂制备技术、聚丙烯嵌段共聚新技术与新产品,向科技创新要效益、要发展,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同药集团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与上海知名企业合作,开发口服控缓释制剂项目,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来源。
据了解,2015至2019年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4家增加到5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相关产业的集约式发展。2019年我市营业收入上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6家,上市企业有5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88.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97.24亿元,进出口总额16.28亿元,净利润12.26亿元,实际上交税费10.75亿元。
2020年1月,在中共大同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吉福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对全市总体工作作了重要部署。他指出,要坚持“创新为上”,着力培育创新生态,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平台,强化人才支撑,增强转型发展动力。
近年来,市科技局逐步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孵化等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推动众创空间建设,2017年印发了《大同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为认定众创空间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2015年至2019年先后组织6家单位成功申报科技部“星创天地”。
“从2015年开始我市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到2019年我市有省级众创空间15家、市级众创空间22家、省级孵化器4家、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2家。2017年,中关村山西首个孵化创新平台正式落户大同,从而实现区域科技合作交流新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借助这些创新平台,未来的五年,我市的科技创新将取得长足的发展。”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无论是放眼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还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还得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
五年为轴,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我市在科创之路上坚定前行。力争通过科技赋能,真正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让新兴产业“根深叶茂结硕果”,使小的变优、优的变大、大的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