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同地区出土铜镜研究(二)

大同市博物馆 王寒 张晶晶

  三、魏晋南北朝至五代

  魏晋南北朝初期政局动荡,大同地区成为北方草原民族放牧的场所,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大同,历经百年,大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发掘大同地区大量的北魏墓葬,但是出土铜镜极其稀少。从业已发拙的北魏墓葬来看,出土的铜镜仅有大同原南郊北魏墓群M54:8[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2005-12-19第51页]的七乳铭文镜以及大同原南郊北魏墓群M20:6[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2005-12-19第150页]的四乳四兽铜镜,出土铁镜明显要多于铜镜,如大同原南郊北魏墓群M233、M107、M92、M214等出土铁镜,在此不一一列举。从当前的铜镜出土情况来看,南北朝时期大同地区多使用铁镜,出土的铜镜具有明显的汉代风格或为延用汉代铜镜,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战争比较频繁,北方地区铜镜铸造业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铜矿资源缺乏而铁矿资源较为丰富以及铁器冶炼技术的发展成熟,更多的铸造铁镜以代替铜镜。

  隋唐时期,大同地区作为防御突厥侵扰的边陲重地,战争频仍。五代时期,这一带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战场,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游牧部落,人口数量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呈现出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并重的特点。大同地区发现的唐代墓葬30余座。墓葬时代大部分集中于唐代中后期,铜镜出土数量偏少,铜镜形制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种类有瑞兽葡萄纹镜、卍字纹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镜、对鸟镜等。

  唐雀绕花枝镜,大同市原南关唐墓M4出土,直径10厘米。圆纽,八出菱花形。内切圆形,钮外四禽鸟,四折枝花相间环绕,双鹊展翅飞翔,两雁羽翼未张呈站立状,花枝均四叶两花苞,边缘展翅的四蜂蝶与四朵两叶一苞折枝花相间排列,器表呈银白色[《大同市南关唐墓》刘俊喜; 高峰《文物》2001-07-15]。

  唐代瑞兽镜,大同市振华南街出土。直径14.3厘米,镜面较薄,厚0.3厘米。圆形,圆纽,纽座外饰一圈莲瓣,共12瓣,莲瓣外饰一圈小联珠,再外边是该镜的主体图案四个对称呈莲瓣状的摩尼宝珠,宝珠下设莲座,两侧饰忍冬叶,四个宝珠之间各饰不同的动物和人物,按逆时针方向排列如下:马,呈奔驰嘶鸣状,马前有一人,从其动作形态看,应是牵马人。龙,呈盘绕飞舞状,龙前有一人物形象,手持枝条,高举过头,手舞足蹈,从动作形态看,应是舞龙人。狮,回身呈翻滚狂舞状,狮前有一人,手持好似舞狮所用之物,高举过头,奔跑跳跃,动作和狮子配合得很协调。主体图案外饰一圈联珠纹,缘宽1厘米。整个铜镜纹饰为高浮雕效果[《山西大同振华南街唐墓》白艳芳《文物》1998-11-15]。

  唐双鸾镜,大同市倍加造营坊沟村出土,直径18.5厘米。八出葵花形,圆钮。一周凸棱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主纹饰区,一对鸾鸟夹钮相对,头顶花冠,振翅翘尾,一脚立地,一脚微曲,钮上方为一朵祥云纹,下方一飞奔的马颈上系有一株荷花瓣。外区花瓣内配置两两相对的折枝花、蜻蜓、流云及蝴蝶。

  瑞兽葡萄纹镜,大同市高山镇采集。直径13厘米,圆形,钮残缺。一周凸起的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四只瑞兽围绕镜钮,瑞兽或匍匐或仰望,嬉戏于葡萄纹枝蔓中,瑞兽身旁点缀葡萄纹,葡萄果实饱满,枝叶繁盛茂密。外区八只雀鸟飞舞于葡萄枝叶与果实之间。三叠云纹饰缘。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广告
   第08版:文旅周刊
打响大同传统工艺品牌
大同地区出土铜镜研究(二)
山西大同大学党史学习教育 系列微课堂正式上线
清明时节 踏春赏花正当时
寻找街巷,认识这座城
夏游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