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北魏云冈,首先想到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对云冈石窟的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袛洹室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武州川水在今吴官屯村附近改变了自西向东的流向,折向东南,流经大约1.5公里后又向东折转,恢复成自西向东的流向。水侧有用石头砌的房子,在石头砌的房子后边还有开凿的石窟。在20窟附近有尼寺,那里居住着虔诚的比丘尼。1956年,云冈古迹保养所在整修第20窟前过去坍塌的窟石工程中,发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尼昙媚刻石一方。云冈古迹保养所据此推测,现在的20窟附近,可能就是当年西头尼寺的地方。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是指首先将山崖从上到下削平,即“斩山”,修整壁面。其次每窟根据佛像的大小,在立面上再凿出上下两个洞口,由此向里凿进去,先凿出主要造像的雏形,之后再精雕细琢。因岩结构指的是在石窟外加盖木构建筑即窟檐。
云冈昙曜五窟、第5窟及13窟中主尊造像可谓“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在1992—1993年对云冈石窟窟前地面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在第9—10窟前发现北魏建筑遗址,14窟—20窟前也有北魏建筑遗址。考古发现第12窟窟檐上方有石雕瓦垄、屋脊、与檐下的列柱构成三开间的宫殿式结构,是中国殿堂结构式石雕窟檐。在距第20窟前台阶向南约25米处,有一段东西向的石坝体,向东一直延伸到14窟前,已探明长度120米,与河床走向相同,坝体南最下部地层是淤泥和沙层,为北魏时期的河坝。这样窟前就会在河水的倒影中形成“山堂水殿”。
1940年,日本学者在第3窟顶部挖了一条东西向探沟,发现一处石筑基础和雕狮头的长条石块,还有北魏瓦片、“传祚无穷”瓦当、板瓦滴水等,可能是一处北魏寺庙遗址。
20世纪90年代在云冈山顶东部接近第1窟顶部约300米的位置发掘出一处北魏塔基遗址。2010年5~10月,经考古发掘,在云冈石窟第39窟窟顶上方发现北魏佛教寺院遗址。包括一处塔基遗址,位于遗址的东南部,与北廊坊方向相同,平面近方形,周围有回廊,为一处较完整的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式寺庙建筑遗迹,即“烟寺相望”。
梦回北魏云冈,我看到了第20窟挺拔的西立佛,我看到了第9、10窟殿堂外大象、狮子托塔的情形,看到了绵延一公里的立壁布满了形态迥异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