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何嫱) 近年来,我市积极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通过搭建发展平台、拓宽上升通道、解决现实问题等举措,不断提升服务人才水平,努力营造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家庭顺心的人才集聚环境。
在人才引进方面,我市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做到人尽其才,实施博士研究生引进工程,鼓励和汇集一批高端人才来同创业就业。作为全市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他们以先进的工作理念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在产业发展、农业增效、疾病防控等多个领域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转型发展上,就职于市能源局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孙晓东博士,运用煤炭高效洁净利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优势,助力引进优质项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专业的温艳斌博士聚力农业农村领域政策创设,推进市校深度合作,深化有机旱作和黄花等特色产业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强医疗建设上,市第一人民医院全职引进的暨南大学妇产科专业的白军博士在德国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篇,申请国家专利5项,申报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
转岗担任乡镇基层公务员、下派担任驻村工作队员、深入乡镇开展人才服务活动……近三年来,我市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把人才放在最基层的岗位上“淬火”,是高学历人才转型成为高素质干部的关键步骤。通过多岗位锻炼,不断练就过硬本领、锤炼优良作风、增强担当意识,可以促进人才二次成长,在今后的发展空间上起点更高、后劲更足。目前,我市全职引进的博士研究生中,有1人已被提拔到副处级岗位,3人入选“三晋英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我市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厚植发展沃土,全力打造人才创业、发展和生活的良好环境,确保后顾无忧。依托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组建人才服务联盟,市县两级共设13个“一站式”服务窗口,帮助人才解决编制、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的认同感、获得感、归属感。通过人才宣传服务月,组织开展50项人才服务活动,切实提升人才政策知晓度和服务精准度;不定期召开人才座谈会和交流研讨会,真诚倾听人才声音;打造转型汇智创新城,建成精装修人才周转房2614套,为1300多位引进人才提供拎包入住服务。此外,组织开展全市人才工作者培训班,在浙江大学举办创新生态建设专题研修班,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