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到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力争达到88%,优良水体比例力争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2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中国共产党大同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绘就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时,明确地就建设更高标准美丽大同提出量化指标,同时要求全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过去五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我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就一定会成为美丽大同的生动写照。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正确对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今后五年,我们要发力建设更高标准美丽大同。这就意味着全市上下要认真践行“两山”理论,持续让绿色成为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厚重底色,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大同行动,全面完成能耗“双控”约束指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淘汰20万千瓦以下火电小机组,推进煤电、钢铁等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着力提高能效水平。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增绿、净土”行动,绘就大同“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治气,力争到2025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协同控制。实施治“五河”、连“五库”、延“两线”工程,全面提升水系水质,努力构建多元互补、丰枯调剂、集约节约、清水长流的水网体系。推动“三线一单”精准落地,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加强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等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实施荒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晋北和首都生态涵养地。
这就要求我们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准确把握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建立生态产品“资源+资产+资本”运用转化机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以更高层次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以刚性制度保障责任落实。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的良好风尚,打造文明和谐的美丽家园。
青山中蕴含着希望,绿水中流淌着幸福。新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保持定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落实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快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大同,让绿色成为最厚重的发展底色,让全市人民共享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红利和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