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今年的10月8日是寒露节气的第一天。所谓寒露,其意思本就是说露水已寒,将要结冰。二十四个节气中,反映天气现象的有七个,那就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其中的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直接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实质上揭示的是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这一节气写道:“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旧题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同上)这一候最主要的物候是鸿雁南归,正所谓“雁阵惊寒”。“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同上)这段话此处不作分析评判,一者这是古人观察的结果,自然有其时代局限;二者所说之现象与大同无关。“三候,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同上)是说此时菊花盛开,菊花以黄色为主为正色,所以“黄华”就可说是菊花的别名。古人认为这一颜色与土的颜色相对应,此时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乃土旺之时。因为此花之后再少有花,故而古时文人墨客往往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在金菊绽放的时节,品蟹赏菊,佐以黄酒,这显然也是不负秋光及时行乐之举吧。
所书两幅“寒露”,立式镜框一幅笔画较简,但两个字还能大略看出与现代通行汉字的相似之处,比如“寒”的宝盖头,大篆就是个尖顶房的轮廓;“露”字的上半还能看出是“雨”字,下半则是“路”字的右半。“寒”用甲骨文的写法,“露”则取汉石经的写法,虽然二者在年代上相距不近,但在风格上十分相似,故而纳于一幅之内。横式卷轴所选二字亦主要是出于风格上一致的考虑,二者共同之处首先是笔画均较多,其次是横画多、方笔多。二字均取自汉印。
霜降
今年的霜降节气从10月23日开始。所谓“霜降”,无非是说天气渐渐变冷,大地上开始有霜华出现。事实上,对于地处雁门关以北的大同而言,此时何止是“霜”,“冰”也屡见不鲜了。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天气现象,更准确地应该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七个节气之一,实际上这一节气可以理解为秋天的终止符。
照例还是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文字来介绍这一节气。“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周语》曰:驷见而陨霜。”(旧题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他的都好懂,所谓“驷”是指天驷星,古代的先贤们观察到,此星出现时大地即有霜出现。“初候,豺祭兽【《月令》作豺乃祭兽戮禽】。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同上)古人观察的结果是,这一候中豺捕到禽兽后先祭祀一番。末后说秋在五行中属金,所以与兵器有关,而兵器是主杀戮的。“二候,草木黄落。色黄而摇落也。”(同上)即所谓“无边落木萧萧下”,日前笔者真的在公园看见焜黄的树叶翩翩而下,如一只只蝴蝶飞舞。“三候,蛰虫咸俯【《淮南子》作‘俛’】。咸,皆也。俯,蛰伏也,垂头也。此时寒气肃凛,虫皆垂头而不食矣。”(同上)是说由于天气寒冷,要冬眠的虫子都垂头而伏不再进食。文中的“俛”是“俯”的异体字,二者无论是读音还是意思都毫无二致。作者注意到《淮南子》中的《月令》文字上小有差别。
所书“霜降”大篆二字,横式镜框一幅“霜”字取自赵孟頫《六体千字文》,《篆字汇》《广金石韵府》及《千文六书统要》中均收有类似写法;“降”字取《麸簋》的写法,《宝林钟》亦与此十分相近。竖式卷轴一幅多用圆笔,“霜”字取自三体石经,“降”字取《中山王鼎》的写法,可称“金石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