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文家庄的武勇

——读《朋友圈的扶贫故事》有感

  蒋殊

  记不清什么时候认识的武勇老师,也记不清是通过哪个朋友介绍认识的,更记不清交往几年了。然而,并不影响与他成为朋友。

  对武勇熟悉起来,是他去浑源文家庄扶贫之后。因为是微信好友,便时时可以看到他朋友圈的动态。近几年,身边很多熟悉的朋友成为驻村干部,这些平常的城里人一下子吃住在乡村,自然会有诸多不习惯。然而他们在乡村一扎就是几年,可以像任何一个村民一样淡然坐在炕头快速将一碗面扒拉下肚,其中的一些作家朋友,更是深入乡野的沟沟坎坎,写出一部部震撼人心的大作。

  作为出生并在乡村生活过的人,一天天看着这些扶贫干部扎根乡间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很是感动。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其间也多次了解并书写过一些扶贫的人与事。多少次想,如果换了我,能吃得了那些苦吗?在遭遇挫折后还能坚持下来吗?更重要的是,我能为那些土地做些什么?

  或者,真正的扶贫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大多数人,还是踏踏实实为村民做事吧。

  比如供职于山西省文联的摄影人武勇。自2019年4月8日开始,他就把浑源县蔡村镇文家庄村作为工作的新“战场”。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已经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第五次扶贫了。文家庄,是他2015年刚刚结束两年扶贫的地方。或许连文家庄的人都没想到,他会再一次回来。

  那一年,他已经57岁。

  我或许可以想象出武勇第二次回到文家庄时的心情:熟悉,又陌生;温暖,却寒冷。那是2019年初春,然而,“春寒料峭,刺骨的冷,穿上冲锋衣都冷。”没错,这是他首日的记录,也是首日的心情。浑源地处山西北部,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一张单人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搭建起他在文家庄住宿兼办公的“家”。

  他进村第一件事,便是轻车熟路找到村支书,迅速展开当年的工作计划。

  他又以摄影人的职业敏感,将朋友圈作为日记本,用镜头记录下日常点滴。

  武勇应该想不到也没有计划,扶贫两年的朋友圈可以成为一本书。如今捧读,一是实在,二是温暖,三是艺术。

  实在的内容

  打井,旧剧场改造,危房改造,爱心超市搬迁,帮助村民售玉米……武勇的扶贫工作,在飘雪的4月紧锣密鼓开启。4月29日,入村的第21天,他便在省文联主席郭健的带头呼吁下,在山西交通广播的帮助下,帮村民销售掉20多万斤滞销的玉米。

  “上午,贫困户朱秀英来找我,说去镇上办理低保需要家中视频资料,我们马上上门投入拍摄,一连拍了三次,直到满意为止。”

  “今天下午帮助贫困户范银锄玉米。范银今年70岁,种了10亩玉米。”

  “文家庄未雨绸缪,构筑村北防洪堤坝。”

  “清早,75岁的贫困户杨爱莲来访,和老伴高尚生气了,闹着要把户口迁回老家神溪村。其实‘老小孩儿’如同小孩子,我和王宏苦口婆心劝说一早上,最后答应帮她去把老伴揍一顿,老人才露出笑脸。”

  ……

  看武勇的朋友圈,一会儿想哭,一会儿想笑。这鸡毛蒜皮的时光啊,要把一个人磨到怎样的柔软呢?

  “文家庄,现有耕地4969亩,615户,1723口人。贫困户237户588人。”这是武勇驻村不久后的记录,这就是文家庄的“家底”。他和队员们要用两年时间确保“家人”吃好、穿好、住好,还要让每个成员和谐相处。也因此,他们常常要早晨六点就展开工作,深夜才结束。

  文家庄上空的云,建业家媳妇儿的浑源凉粉,文昌家的羊生了两只羊羔,文来喜家的牛下了一头牛犊子,从春到冬,再从冬到春,他高兴着村民的高兴,开心着村民的开心。

  表面是“东家进,西家出”的平凡与波澜不惊,暗里却必须铆足劲儿,上足发条,加大马力,以至于“一个深夜,我忙完工作准备睡觉,突然满身虚汗、心脏悸动,15年的糖尿病史告诉我——低血糖了!我勉强打开房门爬到楼道里……可把闻声赶来的王宏、建明吓得不浅”。

  经历了这样的危险,武勇却并不后怕,还大声说出,“作为扶贫队长和第一书记,我时刻准备为脱贫攻坚贡献一切!”

  温暖的底色

  “队员们这一阵子太辛苦了,本队长今天中午亲自下厨,给大伙儿做了一顿正宗的苦荞面擦圪斗,太香了!”

  “今天是扶贫队员王宏的50岁生日,晚上忙完工作一定要给他吃一碗长寿面。”

  “‘十个清零’百日攻坚行动已经开始,为保证大家的体能,今天中午必须整一锅杂面擦圪斗,建明用鸡蛋、韭菜、葱头一炒。”

  尽管苦、累,武勇的朋友圈却弥漫着和谐与温暖。雪中,雨中,风中,他与队员们相扶相持,用爱心与巧手,将简陋的日子调剂出惊艳的色泽。

  凝聚,才能出战果。团结,就是大力量。

  身为蔡村镇党委副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武勇,更时时牢记着自身的职责,他展示自己,更展现队友的成绩与辛苦,还将每一个上门看望与慰问的领导与朋友,以感恩的心情一一记录下来。

  武勇的一张自己动手缝补衣服的照片,相信会感动许多人。那个独自坐在灯下的身影,与吕梁老家炕头上独自坐着的母亲遥遥相望。

  记得一次,山西省文联副主席涂向东讲起一件事,说的应该就是2019年端午节,当忙完工作的武勇驱车300多公里连夜赶回老家看望母亲时,发现因照顾母亲的亲戚外出,80多岁的老人家不会操作遥控器,独自对着电视机,坐在昏暗的炕头发呆。孤独,凄凉……此情此景,让这个五尺男儿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要说武勇扶贫700多天最大的牵挂,莫过于老母亲。武勇是家里的独子,他曾想过带母亲去文家庄,无奈条件不允许只好作罢。了解的人都知道,武勇是大孝子。因此只要节假日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陪母亲。母亲的生日、出行、生活琐碎,都零星散落在他的朋友圈中。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面对两难的选择,武勇把对家人的牵挂深埋在心底,用平凡的方式,演绎出一个平凡人的行动。

  艺术的呈现

  武勇毕竟是摄影人,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与助力扶贫,成为他独特的方式。

  为助力危房改造,他自费两万多元购置了无人机设备,与团队成员航拍下精确的资料。日常扶贫,村民全家福,吾乡吾民写真……手机、相机、无人机,他用多彩的影像将文家庄上到八十岁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做了全记录。一张张朴素的脸,一副副纯净的笑,让塞北之地文家庄时时荡漾在春风里。

  作为省文联的一名工作人员,武勇的身边自然不缺乏艺术家。一批批艺术家好友们带着艺术品走进文家庄,牌坊上的楹联,剧场的题词,村民家的台历……再加上台上的戏曲,剧场的曲艺,广场的歌舞,让偏僻的文家庄生机勃勃,弥漫着文化气息。

  在文家庄,武勇的表达是纪实的,也是艺术的。然而这些平凡琐碎汇聚,便不仅仅是一个扶贫工作者700多天的流水记录,而是一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一个村庄的变迁。

  实实在在的武勇,用实实在在的方式,呈现出实实在在的文家庄。从表述上,不知道说“武勇的文家庄”合适,还是“文家庄的武勇”更恰当。

  不管怎样,总压不住心头一个想法,去文家庄看看。

 
     标题导航
~~~袁秀兰
~~~蔺丽燕
~~~张谟
~~~
~~~李登峰
~~~郭继生
~~~耿艳菊
~~~浣月楼主人
~~~——读《朋友圈的扶贫故事》有感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云冈副刊
   第04版:公益广告
父亲的二胡
远去的从来都不是故乡
江城子·初雪
雁鸣声声(水彩画)
河畔独步看鸥
秋恋
岁月如诗
村头小景
文家庄的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