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法:国家博物馆馆长 经济学博士 研究员
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解决文物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把文物研究好,利用好。
博物馆是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不仅仅是传承历史记忆的一个特殊场所,也是集成和综合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博物馆的四大功能是保管、研究、展示、传播,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馆工作和科技工作实际上是一体的。国家博物馆和很多大学谈合作的时候,他们往往把相关的学院、比如历史文化学院、美术学院请过来一起探讨。但我更希望跟信息技术、生物、材料、化学等院系来合作。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秉承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小中心、大外围的科研组织体系,构建科研机构,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国家博物馆设立了馆藏资源技术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可以独立招生。与十几所高校科研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申报了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推动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强化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当前,国家博物馆迫切希望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合作,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文物安全防控的保障能力,研究文物材质裂化的机理,病害防治的技术风险,数字化保护利用以及预防性保护等等。应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把文物隐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充分呈现出来,提升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发挥好展览展示的吸引力、影响力,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记忆、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广泛吸收借鉴各领域、各专业的先进经验与科技成果,推动博物馆事业不断提质增效。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也要求文物保护不断创新,不断升级。这既需要顶层设计,优化布局,又需要产学研相互结合,集成攻关。有科技创新的利剑在手,文物研究和保护利用的种种难题,终将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
于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院教授
应县木塔作为国内现存最高的木质塔状建筑,结构十分复杂,有“斗拱博物馆”之称。经过上千年岁月的洗礼以及战争的摧残,目前木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二三层的局部变形为主。近20年来,应县木塔开展了三次有规模的变形监测工作,其中1999年首次建立了变形监测的绝对基准。2008年进一步引入了拉线式位移计固定式测斜仪以及摄影测量技术,对它的局部变形和整体变形进行了监测。随着技术的发展,2015年又进一步引入了高精度的测量机器人,分别测量木塔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木塔还涉及到很多技术难题。应县木塔分为明层和暗层,对于暗层来说,与外侧的绝对精准点是不通视的。
对此,我们做了一个初步方案。首先采用并联相机的形式来观测外侧的基准点,以此获得塔的整体变形量。对于层内变形采用位移传递串联相机网络监测,只要布设四个双头相机站,就可以对内测的八个柱子和外侧的24个柱子实时多点地进行同步监测。通过位姿传递将明层基准传递进去,暗层和明层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监测。这个方案可以在修复前、修复过程中、修复后都提供参数,也可以为相关的力学分析提供参考。这套方法可以为应县木塔及类似古建筑提供有效的、高精度的测量手段。
梁有福 范雪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