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云冈研究院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加强云冈学阵地建设,积极弘扬云冈文化艺术,在文物保护、云冈学研究以及文化自信提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
连日来,“云冈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际效果,全面加强云冈研究院建设,在石窟寺保护、学术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不懈努力,以扎实的工作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云冈石窟不仅是游客心中的圣地,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更是文物研究专家们特别青睐的地方。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123期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战略研究“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在大同举办,1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诸多长期工作在文物保护领域的领导与专家齐聚一堂,探讨文物保护科技瓶颈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会上,省科技厅还授予云冈研究院“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牌匾。
近年来,云冈研究院坚持以保护、研究以及弘扬石窟文化为中心,全面展开各项科研工作,并以科研立院,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冈学研究高地,成绩斐然。
在3D打印和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云冈研究院利用3D打印技术在青岛1∶1原大复制了云冈石窟第3窟,参观游客最高峰日达9万人次;复制了第12窟、第18窟,备受世人关注。当Redmi K40遇上珍贵传世文物,它将如何拂去历史的尘埃呈现在大众面前?今年,“K40复刻云冈石窟第10窟中的须弥山造像,用科技展现人文艺术之美”登上微博热搜榜。
在保护研究方面,除了“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研究院外,今年5月“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也落户云冈研究院。该中心以解决石质文物病害和风化治理为主线,聚焦山西省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突出问题,开展创新型研究,为全省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汇智聚力,同时为云冈研究院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文物保护领域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提供支持。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该院加大了文物保护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力度,完成了第14窟防水及危岩体治理工程设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云冈石窟数字化中的应用、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工程、云冈石窟五华洞第13窟壁画泥塑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鲁班窑石窟抢险加固工程勘察设计等。与此同时,云冈研究院还对第5、第7、第8窟进行日常保养工程,最大限度地延缓石窟风化并防止裂隙的发展以及其他石质病害扰动。研究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如“定量测量砂岩质文物表面份额化速度的方法”“大同观音堂三维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云冈石窟博物馆虚拟展示系统”“云冈石窟第12窟虚拟系统展示系统”“云冈石窟第13窟虚拟系统展示系统”等。
在书籍出版方面,出版了20卷本60万字的《云冈石窟全集》,这是“云冈人”30多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与交卷,该书今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20年12月11日,《云冈石窟纹饰全集》出版协议签约仪式在青岛出版集团举行。该书共分十卷,内容分别为概览卷、佛造像卷、冠饰佩饰卷、伎乐飞天卷、平棊藻井卷、明窗门楼卷、龛型装饰卷、塔柱装饰卷、佛教故事卷、边饰卷等。《云冈石窟纹饰全集》的创作旨在深入发掘云冈文化,为云冈学的学科建设奠定纹饰研究方面的基础,该书也将推动云冈石窟学术研究、纹饰文化研究、公共艺术创作等领域繁荣发展。
记者还了解到,云冈研究院组织专业人员完成《云冈石窟窟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初稿,加快《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编写工作。研究人员积极开展北魏民族学研究、云冈图像学研究,加强对丝路文化与民族融合的研究,揭示北魏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史实等,逐步完善云冈学涉及的各类学科,使云冈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
下一步,云冈研究院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文旅融合、云冈峪规划建设等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谱写保护研究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