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通常把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馆藏文物是可移动文物的全部加不可移动的一部分。有一些博物馆的馆藏目录中包含着不可移动的石刻碑,还有一些造像等等。这个概念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是纳入博物馆管理范围之内的。
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解决现有的问题,第二个是改进现有的不足。科技创新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有五个方面,就是新理念、新发现、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对于馆藏文物来说,保护工作是第一位的,它是整个博物馆文物工作的基础。
从考古现场收藏,保管,展览、展示,保护,修复,一直到包装运输,这是一个闭环的过程。由于人们对文物的理解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现在强调的是文物修复要内外有别,以前修复文物的时候,要求修得很结实。但从文物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已经失去它的实用价值。比如,青铜樽不会再拿它喝酒了,青铜鼎也不会拿来煮肉了。
文物所存在的只是一些展示研究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强度够用就可以了。所以现在很少采用整体焊接的技术,多采用点焊技术,就是让它在展示保管方面强度够用就可以了,尽量减少对文物的干预。
文物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发展很快,因为标准化建设能够极大地推广文物保护的基本技术,并且能够使文物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家文物局发布实施了102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52项是馆藏文物保护方面的,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预防性保护和病害识别评估技术是最重要的两项。从文物特殊性来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原位无损加便携。文物成像技术对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技术,它能够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这个文物的情况。另外一个就是数字化技术。通过3D打印,可以直接做出文物的展示效果。
我们国家馆藏文物的特点一是数量巨大。2017年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可移动文物达一亿件套,这还不包括私人收藏、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以及目前还在水下或地下的。第二是材质种类丰富,制作工艺多样。以青铜器为例,单单铸后装饰工艺就包括了雕刻、彩绘、鎏金、镀锡、金银平脱镶嵌等等工艺。这种工艺的多样性造成了文物保护行业和技术的多样性。
对于古代文物来说,大多数的文物是属于手工业制品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成品质量不是均一的,材质也是不会均一的,即便是同一批次的青铜器,它的合金成分也会有差别。另外,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性特点很明显,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文物炼化种类程度的多样性。在炼化种类发现得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文物保护技术必须要跟上来。
古代文物现在是以金属文物保护为重点,陶瓷、纺织品、书画的保护环境在逐步改善。但是还有一些文物,比如砖石类、骨角类、皮革类、家具类,还缺乏研究。另外就是近现代文物保护研究存在短板,比如证件,音像制品,玻璃制品,机械,包括兵器,徽章,还有庞大的民俗民族文物。
总之,文物保护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需要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多行业的技术支撑。
梁有福 范雪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