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一些书店经营者感叹,属于实体书店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书店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在多种多样的网络平台冲击下,一些实体书店被迫“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则新增“咖啡+文创+沙龙”项目来聚集人气,试图搞活经营收入。这样做真的能收到实际效果吗?实体书店创新发展之路究竟在哪里?
记者曾多次走进位于永泰街一家名叫“经典书店”的小店,店面不大,走进去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销售的各种书籍却够“经典”,从过去的畅销书到当下的热门书,从地方文史论著到名家新近创作,样样俱全。小店的老板低调内敛,但一讲起每一本书来,总会说得头头是道,一下会勾起读者的购买欲。某本书的看点是什么?简单的几句介绍就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他还会根据读者的喜好为读者推介新书。
实体书店做出品牌,就要有故事。这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书、关于作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书店故事”。由“经典书店”的个体经营,记者想到了一个书店的经营故事:“讲书人”说书。这里的“讲书人”可以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可以是作者本人,但更是书店自身培养的“讲书人”。
“讲书人”或者利用直播方式带领网友“慢游”书店,或者利用电视机、大屏幕将事先录制好的讲述内容巡回播放。一本书的精彩看点、动人段落,一本书带给人的启迪,尽在“讲书人”的讲述之中。有的出版社编辑还会将出版前后与作者相处的点滴故事讲给读者听。书店里的“讲书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书店的关注度。
“网红模式”也不是万能的。近几年,一些曾经在网络上热度很高的“网红书店”也陷入经营困境。这并非偶然现象。在一时的新鲜感散去之后,那些以装修精美、打卡胜地为卖点的书店,还能用什么来留住消费者?消费一杯咖啡,推介一款文创产品,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实体书店主打品牌还是图书,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书。
在北京,有一家并不注重宣传也不在热闹商场里的书店——人文考古书店,这里没有咖啡,没有点心,也没有音乐,只卖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书籍。如此“高冷”的一家书店却能在一年内拥有500万元的销售额,而且挺过了书店的“寒冬”。这一挺,就是10年。让这家书店活出精彩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把所有功夫和精力都花费在书籍上。考古书籍虽然小众,但只要定位明确、深耕细作,就不会缺少忠实的拥趸。
在大同,也有不少书店,有的经营者只是停留在“卖书”层面上,并不“懂书”。实体书店要想长期发展下去,还要有一些经营行为。比如,定期发布一些特定专题的书单。这些书讯、书单就相当于参考文献,会无形中给不同层次的读者省下很多时间,他们会拿着书单到书店“寻书”。比如,将书店里的导购员、导书员培养成真正的“讲书人”,让“讲书人”讲出书店品牌故事。
大同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北魏首都平城,但记者在走访时却发现,古城内竟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书店。这不能不令我们汗颜。为此,打造“大同实体书店品牌故事”,让更多“大同图书”成为古城文化消费的主流,以实体书店提升城市品位,应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