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嫱
今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立足发展抓换届、抓好换届促发展”的理念,坚持“四个一贯到底”,圆满完成全市1426个行政村、395个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严密工作体系
把党的领导一贯到底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启动以来,我市突出“书记抓、抓书记”,把村级换届作为各级党委“一把手工程”,以严密有力的工作体系,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向基层延伸。
市县两级党委累计召开常委会议46次,专题研究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先后召开换届部署会、试点经验交流会、督导工作推进会等扎实推进换届工作。建立日调度、周报表、月报告机制,统筹全市整体进度,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换届组织领导大格局。市换届办制定流程图、时间表、任务书,细化《任务清单100条》;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项指导组,对照《每月督查重点工作台账》,深入督查、发现问题、跟踪问效;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全部签订《换届重点工作承诺书》,打好换届“主动仗”。
坚持人民至上
把群众路线一贯到底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中,我市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换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听取群众诉求、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高度统一。
县乡党委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累计走访群众7372户、15847人,听取基层心声、摸清群众诉求、宣讲换届政策,引导广大群众提高认识、积极参选。重点围绕农村“三资”管理、债权债务、“三重一大”事项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全市行政村全覆盖、起底式审计,综合运用审计结果研判“两委”班子,做到给干部“清白”、让群众“明白”。同时聚焦民众关切,开展换届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严防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等问题影响换届;确定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102个、选情复杂重点难点村(社区)35个,全部做到“整顿过关才换届”;建立网情监测“每周一报、立查立办”工作机制,确保“群众满意才换届”。组织换届相关人员参与警示教育12550人次,上好“风险防范课”;将全市1955名驻村干部全部选入村民选举委员会,在严肃纪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工作中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建立信访举报销号清零制度,确保“问题查清才换届”。
创新破题举措
把选贤用能一贯到底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市坚持抓关键、破难题,聚焦“人”这个主要因素,靶向发力、开源选才。
县乡党委对年龄大、能力弱、守摊子的村干部,逐村分析、逐人谈话,确定不再提名2925人、转岗1425人,同步制定专门工作方案,“一人一策”稳妥安置,确保选情稳定。我市提前谋划,着眼振兴需求,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联合山西大同大学精准培养370名高中以上学历、35岁以下优秀农村后备干部,其中192人进入“两委”班子,为基层输送“新鲜血液”,确保人选充足。针对“无人可选、有人难选”的村,采取定向选派,全市累计选派515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开展工作,其中3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207名,帮助农村强组织、兴产业、抓治理、优服务。同时利用乡镇事业编制,招录470名30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村工作,覆盖33%的行政村,为基层注入“源头活水”。
大力优化结构
把增劲赋能一贯到底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启动以来,我市着眼增强农村发展动能,以优结构、提素质为目标选配“两委”班子。全市1426个行政村、395个社区共产生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12032名,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的预期目标。
与2017年相比,今年全市35岁及以下村(社区)“两委”干部占比达36.2%,提升28.2个百分点;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实现至少有1名35岁左右“两委”主干,全部行政村、社区实现至少有1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全市村(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降至41.8岁,年轻化程度大幅提高,乡村振兴活力进一步激发。
与2017年相比,今年全市大专及以上学历村(社区)“两委”干部占比达48.3%,提升40.0个百分点;所有行政村实现至少有1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达到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3.5%;全市村(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效提升。
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中,本村致富能手544名、下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400名、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80名、退役军人73名、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38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9名、大学生“村官”7名、村医村教4名、其他人员269名,各行各业精英在乡村振兴一线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