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是最易被遗忘的“小人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他们在平凡的岗位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大作用”,站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最后一公里”默默地付出,奉献着自己的那份力量,用心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用爱用心种“苗”
筑牢健康屏障
“小朋友,不要怕,阿姨打针很轻的,一点都不疼哦!”“宝贝,你好勇敢,给你个赞!”“小朋友你几岁了,能把你的小胳膊露出来吗,咱们接种了疫苗就能战胜病毒‘怪兽’了!” 12月6日下午,市一医院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的杜文瑞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小朋友完成疫苗接种。
接种新冠疫苗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自接种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各医院抽调临床护士,通过培训加入到接种队伍中,尽职尽责地做着本职工作。
记者注意到,工作中的杜文瑞极为耐心,和小朋友们先交朋友,夸他们漂亮、帅气,还跟孩子们聊喜欢的动漫,让其尽可能地放松。“阿姨你打针时要轻点儿……”在稚嫩的安顿声还没落下时,她已经熟练地完成了接种。
“最近,接种新冠疫苗以小朋友为主,相比成年人,3-11岁儿童疫苗接种有一定难度,看到怕打针的孩子就多哄哄、多套套近乎。我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哄娃技能还是不错的。” 杜文瑞笑着说,孩子们都很可爱,也很有礼貌,脸上挂着泪珠还不忘说声“谢谢”,这让忙碌的我们也备感温暖。
同时,她也向市民呼吁,新冠病毒属于全人群易感,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是疫苗接种最优先的人群之一。3岁以上人群要尽快实现应种尽种,加快构筑全人群免疫屏障。未按照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要尽快完成全程接种,重点人群应尽快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朗朗书声满校园
教学防疫两手抓
“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今天咱们利用一小会儿时间继续了解防疫小知识……” 12月6日,平城区18小五年级11班班主任朱俊玲给孩子们再次讲起防疫小知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她会精心准备防疫小课堂,让学生们对防疫小知识入脑入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朱俊玲每天早上比孩子们提前半个多小时到校,开窗通风;在教室门口处的桌上摆好额温枪、体温测量登记表和免洗手消毒凝胶……为迎接学生上课做准备。学生们每天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防控流程后,开启新一天的学习生活,校园也会定时响起朗朗读书声。
“平时咱们都会打喷嚏或咳嗽,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咳嗽、打喷嚏礼仪呢……”在防疫小课堂上,朱俊玲向孩子们介绍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七步洗手法以及咳嗽、打喷嚏礼仪等防疫知识,让孩子们提高防范意识,回家之后与家长进行分享,小手带动大手、共筑防疫线。
朱俊玲说,学校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监管环节。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班主任方面都高度重视。“作为班主任,我每天都严格落实教室开窗通风,中午、晚上放学送孩子们出校门后,再回到教室对地面进行消毒;严格落实学生每日的体温监测和体温跟踪;严格落实请假同学跟踪制度,切实将疫情防控各项要求落实落细,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外借图书“回家”
先消毒再上架
“当前疫情防控仍处在关键时期,我们馆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尽量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我的工作是负责给外借回馆的图书消毒,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市图书馆负责外借图书消毒的高永林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对记者说。
预约、扫码、检测体温,12月5日9时,记者来到市图书馆,经过一系列进馆前的操作,合格后才被放行踏入馆内。在市图书馆入口处的自助还书区,高永林戴着口罩和手套,正在把还书箱里横七竖八已经垒成小山的图书整齐码放在小推车上,然后费劲地将一人高的小推车推入柜子里。
在高永林的介绍下记者得知,这个类似单开门冰箱的白色柜子,虽然“貌不惊人”,却有着“过人之处”,能杀死书本中的细菌,可以让读者放心借阅。“你看,这个车有三层,每层摆放的书籍不能超过挡板,这一车大约能放500册。图书经过半小时消毒后,我会把它们放在统一的地方,下午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取,便可再次上架供读者借阅。”
高永林对记者说,各类假期是借、还书的高峰时段,为做好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读者服务工作,市图书馆不仅对外借图书回馆进行统一消毒,馆里还在多处放置了小型图书杀菌机,让防疫工作更贴心。“很多读者反映,自助消毒机使用很方便,每次来借书的时候亲手给书籍消消毒,回家看书也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