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食用菌开出“小康花”

本报记者 杨榕刘

  冬日的早晨8时多,阳光刚刚照在90亩半透明的大棚上,晨光熹微和晨雾融为一体。马亮顺手穿起那件穿了5年多的黑色棉衣走进了食用菌大棚,察看菌类的长势。12月15日,记者在平城区泉寺头村见到了种植食用菌已经11年的马亮。

  2009年,23岁的马亮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想都没想就一头扎进了农村。大学期间,马亮虽然主修农学,但意外地对选修课中的菌类种植感兴趣。“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当时上学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正好自己对种食用菌感兴趣,所以毕业时也没其他打算,一门心思就想回到村里。”在采访中马亮这样告诉记者。

  回忆起当初的经历,马亮说,最难的是第一年。找资金、选土地、定品种……从天亮忙到天黑,无冬无夏,一年过去,马亮发现自己仅仅是落了个不赚不赔。销售不畅,他向其他大棚菌类经营状况良好的种植户取经;技术欠缺,他自己查资料,向专业人员请教,刻苦钻研。终于,马亮的苦心见到了成效,第二年的种植收益有10万余元。

  正是因为有了第二年的收益做基础,马亮开始了一边钻研技术,一边扩大经营的食用菌种植之路。目前,他的食用菌种植面积达90亩,拥有香菇高压灭菌方法、自动紫外线可见分光光度计等5项专利技术,还就近雇用村民约20人,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以后,我打算把食用菌种植面积扩大到120亩,到时候就需要雇用五六十人。如果有村民愿意种植食用菌,我也会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帮助,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产量。现在我也算圆了自己的小康梦,希望还能帮助更多的人。”采访行将结束时,马亮目光闪闪地和记者谈着他的未来规划。

  生于大地,长于大地。马亮曾经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他用11年的时间播种耕耘,如今终于在土地上开出了梦想之花。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云冈副刊
   第04版:公益广告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单行本出版
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市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会议召开
晋能控股集团科研项目再突破
图片新闻
全市公安机关教育整顿建章立制工作扎实有效
我市将派出110名选手参赛
市法学会 在全省介绍经验
图片新闻
食用菌开出“小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