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彩绘石椁保护修复

大同市博物馆 宋志辉

  一、概述

  2011年,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御东新区大同市公安局指挥大楼工地,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土洞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彩绘石椁,同年移交大同市博物馆保管。根据石椁外侧题记记载,这座墓的主人为北魏著名将领毛德祖妻张智朗,入葬时间为北魏和平元年(460年)。

  石椁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大同地区先后发现和发掘出土了8座,以纪年墓居多,大多为北魏太和初年以前墓葬出土,雕刻精美,绘画生动写实,是汉文化、游牧文化、西亚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反映古代大同丝绸之路文明的精美实物,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极高。毛德祖妻张智朗石椁呈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整体布局简洁大方,结构合理,由庑殿式顶盖、椁室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尽管出土时散乱,残失现象严重,但出土的精美石雕、壁画以及所反映的内容极为珍贵。雕凿技法高超,如采用嵌入式高浮雕技法,将雕刻精致的两件高浮雕覆莲纹铺首巧妙嵌入石椁门左右两侧,既美观又实用。石椁后室石雕棺床,采用高浮雕、浅浮雕技法,分上、中、下三层有序雕刻缠枝葡萄花鸟纹、兽面纹和浪尖纹等纹饰,和雕凿富丽堂皇的石椁呈浑然一体之效。壁画采用重彩鎏金等技法绘满石椁内外侧的前部和两侧前半部分。门神、羽人、花鸟神兽、出行、侍女等内容,绘制得生动逼真,尤其是石椁左右两侧的门神,刻画得威猛雄壮、咄咄逼人,是中西绘画风格的集合体,是不可多得的绘画珍品。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件珍贵的石椁,自接收之日起,市博物馆全馆上下十分重视。首先进行分门别类、拼装组合,特别对彩绘壁画的颜色进行了科学封护,防止褪色、脱落。与此同时,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进一步开展复原性保护工作。经过三四年的调查了解和科学论证、实验,根据石椁的现状决定进行复原性保护。为此,与“中国石雕之乡”河北曲阳县的曲阳古韵雕塑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开展这项保护工程。经过近3个月的紧张设计施工,于2015年6月中旬圆满完工,为今后石质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保护目的与原则

  本次保护修复工程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环境气候、文物保管条件以及该石椁的具体因素,制定保护修复计划。保护修复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条:①消除和减缓各种破坏因素。②最大限度地将现存文物主体所赋存的形象资料及历史信息留给后人。③完整展示该文物的形制结构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

  遵循的保护修复原则:①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现状和原有结构,保护措施只用在最为必要的部分,以免对文物造成新的破坏和影响。②可逆性原则:在进行文物保护修复时,无论是处理方法还是材料选择,都应具有可再处理性。③安全耐久性原则:修复保护所选用的材料应安全、无毒副作用,对保护人员的健康无危害,对环境无污染。具有良好的耐光、耐热和化学性质稳定性,以保证修复效果的长久性。保护修复的文物应能安全、长久地保存下去。④补全原则:保护修复部位所采用的材料与工艺,要与原材料、原工艺相近,但应做到修复保护部位要和文物整体既相互协调,又可以识别,以便人们正确识别文物的信息,并且做好相关的影像和数据记录。

  三、文物现状描述

  石椁整体长260厘米、宽160厘米、高220厘米。主体结构由10块支撑板、2块挡板、2根三角梁、1根横梁、8块椁盖组成。其中1块支撑板残断、4块严重残缺,椁盖只剩部分脊饰和盖顶残片。该石椁取材于本地灰质砂岩,因埋藏时间较长、水分变化的影响,导致出土后的石椁脱水结晶,在棺椁表面整体沉结一层有害钙质盐。再加上出土后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温湿度变化造成本体反复的吸水和脱水,使局部盐类膨胀开裂,导致彩绘出现整体褪色与小面积脱落。再加上各种人为因素,使石材出现开裂、断裂乃至大面积缺失。种种病害导致棺椁已全无先前的结构与美感,如不及时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将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害文物的本体稳定性,影响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该石椁的几种主要病害有钙质盐、彩绘褪色、彩绘与金层脱落、土垢、断裂、开裂、残缺。

  四、保护修复过程

  1.有害物质的去除:石椁出土后,离开了相对封闭的环境,虽阻止了水、泥土中盐分的影响,但新环境中的温湿度、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开始产生影响。钙质盐、土垢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水分的蒸发,最终盐分结实在器物表面。随着盐分的逐渐沉积使彩绘出现起翘脱落。这样的有害物质是有必要去除的。

  2.彩绘的显色:出土后的彩绘受到环境变化、大气污染物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出土时彩绘颜色很深,随着时间会逐渐变浅,甚至会模糊不清。

  3.石椁的复原

  (1)取材:本次保护修复石椁的材质为灰质砂岩,需要的量多、大,本地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材料,最终选用材质相近的陕西榆林灰质砂岩。

  (2)下料:根据石椁的原始尺寸,确定缺失部位的尺寸。用切割机裁取合适的石料,再用錾子錾出所缺部位的茬口与形状。

  (3)做旧:石椁因长期埋在土中,必然会有大面积腐蚀,出土后的包浆很自然,为了满足展览需求,需对新配石材进行做旧处理,然而新配石材不能通过长期土壤腐蚀,只能通过现代化学方法做旧。

  4.粘接:因整体石材的重量很大,普通粘接不足以承受大的压力,因此,本次粘接采用锚杆法。

  5.灌浆:在下料时难免会出现配料与原物对接不严实,再加上环氧树脂的流动性很强,粘接后的缝隙就会出现空洞,导致整体的结实度下降,带来安全隐患,所以灌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6.复原:石椁出土时就缺失椁顶,仅残剩半截横梁及残碎的半块椁顶,为了能更好地展示棺椁的价值,经参考、研究、分析,决定重新配制椁顶。

  7.随色:随色是对补配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痕迹修饰、掩盖,使其与周边的衔接浑然一体,随色前还要对粘接部位进行清理,使其平整地与周边对接。

 
     标题导航
~~~
~~~本报记者 赵永宏
~~~本报记者 赵永宏 樊善云
~~~——访非遗火山石雕刻传承人刘坚
~~~大同市博物馆 宋志辉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新闻特稿
   第08版:文旅周刊
虎年新春有奖征联作品选登
以优秀文艺成果回馈人民
金牌导游直播大同
用火山石做雕刻,探寻古代文明的开场
浅谈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彩绘石椁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