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人们难免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尤其是面对新旧日历的更替,或许还会生出几多唏嘘。
时间是把杀猪刀。这大概是关于时间飞逝的最通俗、最形象的比喻了。在移动互联的年代里,这句话曾经短时间内就风靡大江南北。一句直指内心的网络流行语形象地将时间比喻为一把杀猪刀,在每一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令人忧伤。
时间如流水,光阴飞逝太快。《论语》子罕篇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无论是孔子的言论还是当代的网络语言,都从一个侧面说明时间是物理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浩浩荡荡地向前流淌,不曾停留。正因为这样,从古至今、从外到中,总有人渴望时间停留脚步,能够让美颜常驻甚至长生不老。
然而,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于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沉睡到黄土地下的陵寝里了,仙风道骨绝世高人也要成为枯骨,倾城红颜少年也会人老色衰——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上喟叹,把长发飘飘的姑娘折磨成了不讲道理的肥大妈,把风度翩翩的少年摧残成了油腻抠脚的大汉。
面对最不可抗拒的时间,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做时间的朋友,和时间和谐相处,还可以真心地赞美时间——它带走了很多也留下了很多。
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在研读《论语》后,写下两首有关时间和空间的诗。在关于时间的诗里他写道,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而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当它飞逝时,任怎样恐惧犹疑,也不能使它的行程受阻。
20世纪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这是对时间的友善、对当下的真情把握。
有位作家说,假如你能把握住现在,你就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你会发现,生活是一个个节日,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因为,生活,它永远是、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
辞旧迎新,无论是元旦还是春节,这些时间标志点不仅仅是节日,更是人生哲学的高光展示场。时序更替,无论是更换了案头的日历还是新桃换旧符,这些时间刻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生活宣言的集中曝光。
告别2021年,迎接2022年,回顾过去每个人都会有无数画面像蒙太奇一样滑过,展望未来也一定会有无限喜悦悄悄翻起波浪。
在这样的时光交接点,我们奉上什么样的记录方式和祝愿呢?
做一本属于古都大同的文创日历《历透纸背》自然是一种选择。
时间改变了查看日子的方式——智能手机让翻日历“触手可及”,传统的纸质日历日渐淡出大众的生活。不过更美更有文化特质的日历崛起了,无论是《故宫日历》《物候历》还是《单向历》《惜福阅历》《电影日历》等等,都在超越传统日历的实用功能,在创新附加值之中满足着公众的美学需求、文化需求,强化着时间认知的仪式感,体现出公众的生活趣味和人生情怀。
“历透纸背”源于“力透纸背”,希望在生活与艺术的边界线越来越模糊的当下,“超越计时,透过日历看时光流转,一起做时间的朋友。”
就像这本文创日历的序言《你好,2022!》所言,“时间的针脚不停转动,迎来2022年。在时间的流逝中,总有些美好的瞬间需要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在数字年代,纸张显然失去往昔尊崇。不过,文化、艺术重新赋予日历灵魂。于是,我们透过日历,在纸张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中获得超越。翻阅属于千年古都的过往与今天,留下的不仅是记忆,更唤起对时间和世界的珍重。”
于是,在翻阅《历透纸背》中,可以看到大同的壮美山川、绝世文物、惊艳飞鸟、风味美食……可以读到吕思勉、梁思成、林徽因、田余庆、李凭、余秋雨、殷宪、王祥夫等人的点睛文字,还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大同日报社的融媒体产品深度阅读——“一纸日历力图穿透画面,给2022年和城市画像,期许幸福美好。”
2022年的叩门声即将响起,日历会一张张翻过。翻阅《历透纸背》的每一页,不仅唤起我们对时间的珍重、沉淀历史的温度、记录生活的期盼,一定还会在与时间的和谐相处中更加信心满满——不念过往、不惧当下、不畏未来。
迎接2022,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日子,一起做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