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用艺术之美塑造自己

——记“大同云冈绢人非遗文创苑”创办者邬洁

  本报记者   赵永宏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作为“大同云冈绢人非遗文创苑”创办者,邬洁时刻在塑造着自己。小时候的一张照片让她记忆犹新。一家人围坐在奶奶的身边,听奶奶康巧玲讲绢人的制作技艺,年幼的邬洁表情专注,似乎明白了绫、罗、绸、缎、花边、珠光片是什么样子的,虽然那时她还不知道“绢”到底包含怎样的文化意义,但奶奶、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时刻塑造一个完美的自己,正如绢人一样,用艺术之美塑造内心品格。

  奶奶康巧玲是一位做事认真、要求严格的老艺术家,无论是制作绢人,还是从事戏剧创作,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奶奶的教诲让邬洁一直铭记于心。从北京到大同,邬洁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在尽力塑造自己,以一颗完美之心创作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邬洁创作历史人物,会从人物的背景故事出发,深挖他们的个性特征,在神态、服饰等方面创作独具特色的有厚重感的人物,简单地说,要让观者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历史人物是谁。

  云冈康氏绢人不仅精致无比,神态逼真,更是神韵俱全。在经典的人物场景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黛玉葬花的叹息、宝钗扑蝶的笑声、昭君出塞的倾诉、关云长挑灯夜吟、冯太后端坐朝堂、韩熙载夜宴笙歌。雍容华贵、凌厉生风的凤姐儿,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精于算计的性子透过冷峻的表情一览无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玉指微勾琵琶,腰肢轻盈扭动,好一段云裳羽衣舞……了解云冈绢人的各地游客坦言,云冈绢人,美极了。

  “云冈康氏绢人”是省级非遗项目,依据传承脉络,邬洁以“康”字的绢人化变形、云冈石窟宝相花以及对奶奶的思念为元素,设计了云冈绢人非遗文创logo,并计划开发云冈系列和大同民俗系列文创产品,通过这些产品让人了解大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邬洁还秉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开办“云冈绢人兴趣社团”,让中小学生近距离了解家乡的绢人技艺。今后,她还将走进大同大学,通过高校这一窗口,传播大同非遗文化。

  康巧玲生前曾根据多年曲艺创作经历,在病重期间创作完成了42集电视剧本《真假杨六郎》,只可惜这部剧没有正式拍摄,老人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邬洁一直希望社会有识之士能够帮助她完成奶奶的遗愿。如今,母亲和父亲年龄越来越大,不求名利,只为把奶奶一生钟爱而未竟的戏剧事业传播下去。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报道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寻找大同年味
虎年新春有奖征联活动评选揭晓
平城区开展迎春送福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清远西街社区开展“迎新春、送祝福”活动
用艺术之美塑造自己
云冈区妇联举行“书香伴成长”亲子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