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少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花季,富于憧憬、最有朝气。但也像《小小少年》歌词所写的:“随着年龄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小小少年有多烦恼?他们会如何表达?怎样为他们营造一张“心灵防护网”?
日前,记者走访大同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时,心理专家胡磊主任呼吁大家要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主动学习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遇到的情绪问题,共同创造更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每个孩子都能向阳绽放,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现状堪忧 儿童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孩子为什么会焦虑、恐惧、叛逆……这是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孩子焦虑、恐惧、叛逆本身不是问题,但焦虑、恐惧、叛逆现象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亲子关系、家庭问题、网络成瘾及各种心理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据《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文摘要版报告发布,2020年,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自我报告他们经常感到沮丧或对做事情没有兴趣。精神疾病是导致痛苦的重要原因,它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习,却往往被忽视。就中国青少年而言,“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中科院在2021年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其中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相当于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可能抑郁。
在青少年时期,培育性和支持性养育是心理健康最有力的保护因素。家长、教师需要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行为表现特别注意,并及时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支持。
常见症状
这些心理问题要重视
“孩子怎么都不愿意去学校读书,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市民张女士说,女儿今年高一,从小就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现在不知为何厌学了。
“厌学其实是一种行为,其背后是有原因的。”胡磊分析说,这种情况多见于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阶段,此时师生互动、同学相处模式发生改变,平时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情绪上比较容易烦躁,出现逃避退缩心理。
胡磊提到,一些学生还有“考试焦虑”,即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例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
“因为各种原因,青少年还容易出现情绪不良。”胡磊说,另外还有体象烦恼,这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专家支招
家长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
胡磊说,近几年,他发现不少前来咨询求助的家长存在单纯的言语说教,缺乏与孩子有技巧地沟通。比如,有的家长简单地将唠叨当作沟通,挂在嘴边的就是:“你一天到晚玩手机,我不是跟你说了要早点睡觉,你就打游戏、不爱学习……你说呀,你到底想怎样?”
胡磊表示,类似这样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往往只想让孩子认识并反省自己的错误,却没有意识到,如果只是单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指责、说教,孩子很难接纳家长的观点。不如把自己降到与孩子平等的位置,去感受孩子为什么这样,陪同他一起梳理他的困惑,寻找解决的办法。
他提醒,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一要学会倾听,知道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他最近在想些什么。二要重视陪伴,父母更多要做到的是“情感在场”,而非绝对的“物理在场”。三要放松自己,降低自己的焦虑程度。四是重视体育锻炼,和孩子一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及早干预
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
胡磊介绍了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主要特征,儿童和少年期的抑郁发作和成人有近似的核心症状,但在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症状可能有所变化。抑郁症状少年期比儿童期更为明显。少年抑郁患者中,相对于抑郁情绪,表现愤怒、与父母疏远、社交退缩、攻击、逃学、躯体症状以及学习成绩下降更为常见。
情绪方面:孩子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愉快感、哭泣、自我评价降低、兴趣下降或者丧失,对以前喜爱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丧失。有的孩子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出现逃课、逃学、离家出走。
思维方面:孩子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言语量减少、声音低沉、语速慢、注意力难集中、自卑、自责等表现,上课和做作业效率降低,成绩下滑等。
生理方面:躯体症状在青少年抑郁中较为常见,常见有头痛、头晕、胸闷、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或者暴饮暴食,体重显著变化;有失眠或者睡眠过度的表现,噩梦增多。
行为方面:活动明显减少,回避正常的社交活动,不愿意去学校,拒绝参加家人、朋友间的一些娱乐活动等。有的孩子脑中反复思考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激越,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胡磊表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可防、可控、可治,如果家长或监护人觉察到孩子有以上表现,就要及时跟进并记录孩子的状态,及时到正规医疗卫生机构接受专业规范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争取获得最佳预后结果。
多措并举
筑牢心理健康防护墙
据了解,大同市卫健委、大同市教育局、大同市文明办、大同市计生协会于今年4月12日为大同市第六人民医院授予大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铭牌,是我市贯彻《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同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医疗团队多年来一直探索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诊疗的研究,帮助众多儿童青少年患者回归学校、社会和家庭,是我市首家收治儿童、青少年精神和心理障碍的专科。科主任胡磊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常见精神疾病与心理问题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胡磊说,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不是“缩小版”的成年人疾病,比起成年人,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还有更多的干扰项,症状不够典型,疾病和青春期叛逆也常常难以分清。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常见,认知行为治疗作为早期主要的治疗手段,辅助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作,治疗后期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巩固治疗,帮助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早日摆脱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是一个开放病房,目前病区主要收治儿童青少年患者,主要包括青少年情绪障碍、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患者。科室有别于其他开放病房,以寓医寓乐理念打造“儿童乐园”式就医环境、差异化的服务亮点专注于儿科特色医疗保健服务。依照青少年年龄特点,制定了有助于患者恢复的病房管理制度,具有专门的儿童青少年活动室、心理治疗室、富有青少年特征的病房设置。采用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整合治疗模式服务患者。同时开展优质护理,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健康教育,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