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是最困难最脆弱的儿童群体,最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民政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我市切实维护和保障孤残儿童的基本权益,持续加强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加大救助保障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孤儿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助推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落实各项政策 关爱健康成长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我国国情,对孤儿采取分散与集中养育相结合的方式。”据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受物质条件改善、优生优育政策、医疗水平进步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市的孤残儿童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截至目前,我市被认定的孤儿有425名。做好孤儿关爱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是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市织牢孤儿保障网,不断提高孤儿养育标准,持续改善孤弃儿童生活质量。
为了能让孤儿跟其他儿童一样茁壮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我市在孤儿医疗、教育方面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6年,市社会福利院建成全省首家福利机构内设“肢残儿童矫形工场”,加强与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及团队的合作交流,完善康复医疗器械的配置。此外,高标准建成儿童康复中心,是全国首家完成民政部“蓝天计划”项目单位;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明天计划’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基地” “设施设备示范点”,力争做到小病不出院,大病不误诊,康复不耽误,治疗有实效。
教育改变命运。近年来,左云县积极推进“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实施。按照民政部出台的《“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实施暂行办法》,将已被认定为孤儿身份、年满18周岁后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普通全日制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纳入保障范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该县将项目助学金通过社会化方式及时发放到学生个人账户,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万元。截至目前,共为5名符合条件的孤儿发放福彩圆梦孤儿助学金。
重新进入家庭 找回亲情温暖
家庭是孩子们的天堂。对那些各种原因失去了家庭的孩子,给他们慰藉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重新进入家庭。为此,我市福利机构不断努力探索,通过家庭收养、家庭寄养、家庭寄宿等多种方式,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找回家的亲情和温暖。
成立于1949年的市社会福利院,建院初期,由于工作人员短缺、基础设施薄弱,为了以极其有限的经费保住每一个弃婴的生命,便把弃婴委托给附近农村的一些家庭去养护。这一看似简单的形式,开创了“家庭寄养”育孤模式的先河。从此,“大同育孤模式”被民政部在全国福利机构广泛推广,打造的“乳娘文化”享誉海内外。
随着儿童寄养的需求增多,市社会福利院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外育孤儿档案,形成了以散岔、解庄、西骆驼坊、上榆涧、唐家堡为中心的4区2县15个乡镇38个村200多个家庭的辐射育孤网络。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1500多名乳娘养育了上万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
全身痉挛僵硬无法自主进食,就一口一口慢慢喂;肛门功能失常无法自主大便,就用手指去一点点轻轻抠;脑瘫抽风彻夜不眠,就整晚抱在怀里牢牢护着……一代代“乳娘”坚持用自己的淳朴和无私书写着大爱无疆,对一个个身患残疾的弃婴,视如己出、尽心尽力,给了他们一个家,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从2010年起,市社会福利院逐步将家庭寄养主阵地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于2011年在全国福利机构中率先开创了家庭寄宿模式,利用院内儿童养育楼的住房,建成寄宿家庭园区,招募有爱心、符合相关条件的夫妻和福利院近百名孤残儿童组建一个个新家庭,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强烈的归属感和更浓郁的家庭氛围,同时享受院内专业、完善、便捷的医疗、康复、特教资源。历经10余年的发展,该院孤残儿童的城市寄养率已达60%以上。
此外,2000年,市社会福利院开山西省涉外送养的先河,至今已有600余名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家庭,享受到养父母的关爱。
探索创新模式 拓宽服务内容
孤儿福利是一项自带温度的事业,饱含着党和社会的深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对孤残儿童的关爱和救助力度,是我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的一项工作。
左云县持续强化“乡乡有儿童督导员、村村有儿童主任”的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两支队伍”的服务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未成年人领导协调机制作用,发挥联动效应,常态化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行动,积极创新关爱服务模式,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关爱服务活动,扎实做好社会散居孤儿等关爱服务。
2020年10月,市社会福利院启动“孤残儿童教育延伸项目”。第一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使寄养寄宿儿童“走出去”,在福利院外的优质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专项教育延伸项目,让孤残儿童接受更为专业的康教训练,享受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此外,为保障寄宿家庭养育水平持续提高,该院成立了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负责寄宿家庭的统一管理。坚持对家长开展定期、专业的培训,提升其养育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入社会工作和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儿童和家长疏导情绪、缓解压力。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各界关爱孤残儿童的强大合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用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儿童之家等设施,为孤残儿童提供文化娱乐场所,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采访中,几位市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