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尚丽) 6月22日,在市红十字会的见证下,我市一位八旬老人去世后,她的家人遵照老人遗愿,与大同大学医学院办理了遗体登记移交接收手续。这位老人由此成为我市通过市红十字会进行遗体捐献的第一人。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市民思想观念在不断转变,关心、支持、参与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的市民越来越多。截至目前,我市累计登记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有10195人,累计完成人体器官捐献65例,已挽救脏器衰竭患者195人。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登记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932人,完成人体器官捐献2例,挽救脏器衰竭患者6人。
82岁的王玉兰老人生前是一个乐观开朗、待人热情,身边的人都很愿意和她做朋友,老人平时喜欢运动、文艺,还曾多次参加过我市的一些体育比赛。2020年11月,老人被确诊为尿毒症,身体每况愈下。病重期间,在一次聊天中,老人的儿子高攀和她聊起了遗体捐献的相关话题,老人觉得遗体捐献是个很有意义的选择,在儿子的建议下,最终老人决定离世后捐献遗体。家人对她的决定表示尊重和支持,老人的丈夫也和她一起通过网络登记,成为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
王玉兰老人于6月16日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她的家人按照老人遗愿,第一时间联系了市红十字会,将遗体无偿捐献给了大同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
“父亲是个老党员,受他的熏陶,我们一家人都认为应该为人民、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人在去世后再讲究排场没有意义,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我在2018年9月2日就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捐献遗体可以用于医学教学,让年轻医学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这样也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母亲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的价值,我们都非常支持她。”王玉兰老人的儿子高攀在接受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