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已经是一名熟练的挤奶工了,每个月收入也不低,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在新荣区伊磊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挤奶厅,正在挤奶的破鲁堡乡破鲁堡村村民肖芳美对记者说这番话时,掩饰不住满满的幸福和自信。
肖芳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乡里为了增加肖芳美家里的收入,安排她去新荣区伊磊牧业公司从事挤奶工作,月收入3500元左右。上班不离家门口,既赚钱又能照顾家,肖芳美觉得生活很滋润。近年来,我市对农村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促增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肖芳美就是其中一位受惠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是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唯有鼓励就业、稳定就业,让收入稳中有升,群众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把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实举措在就业促增收上下足“绣花功夫”,为困难群众保就业“饭碗”,鼓增收“腰包”,闯出了“天镇保姆”“广灵巧娘”“灵丘阿姨帮”“浑源搓澡工”等一条条富有大同特色的“品牌”就业之路。
走进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一块“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醒目牌子映入眼帘。“对于移民新村的群众来说,能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键要看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已在村里开展7年帮扶工作的第一书记陈巨文介绍,除了让老百姓搬进新居,改善基础设施外,区里和村里还下大力气开展技能培训,让百姓足不出村就能稳定增收。
当前,提升工作技能,依靠劳动致富,已经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也成为村“两委”的工作重心。如今,坊城新村开办了驾驶、修理、缝纫、电焊等技能培训班。产业收入加上各种扶贫政策收益,全村居民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相比2020年,又高出4000余元。
自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市积极行动,制定培训计划,强化培训措施,扎实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8年,省委、省政府把技能提升作为促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增收的关键举措,创造性地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大同市“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行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广大劳动者铺就一条致富成才路。
“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品牌引领,强化政策保障和就业服务,进一步提高脱贫劳动力就业质量。”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局已经向省申请铜器制作、北魏贡酒制作、味醋制作、北岳老道茶等22项非遗项目列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范畴,并且计划在全市2.5万人技能培训任务中,拿出1/4的指标开展脱贫劳动力培训,力争脱贫劳动力培训后持证率达到95%以上。
就业要因人施策,更要因地制宜。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如何将这种“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也是各县区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天镇县依托现代农业畜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脱贫农户提供就业机会,通航粮贸、同兴源、京利农业等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在农忙时节雇用工人达5000人次,全县黄花采摘期的人工费用支出达200余万元。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该县大伟嘉种猪项目每个养猪场可安排3到5个脱贫困难群众就业,有效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在广灵县梁庄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丽园制衣扶贫车间,伴着“哒哒哒”的机器声,20多名女工正在紧张有序地赶制衣服。“刚开始搬迁的时候我还挺犹豫,新房住着舒服,可咱怎么生活呀,没想到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还对咱进行了技术培训,现在咱就跟城里人一样上下班,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啊!”正在缝制衣服的搬迁户杨桂香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在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方面,我市近年来一直坚持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公益稳岗拓岗安置三大举措,制定岗位供给和就业需求“两张清单”,确保每一位有就业意向的脱贫劳动力获得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实行网上双向招聘;组织百辆“大篷车”送岗下乡,实现劳务输出;在全市197个易地搬迁点全部设立扶贫车间、扶贫工厂和扶贫产业园,结合搬迁村实际情况,设置了编织、服装、家政等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确保迁后有产业、增收有渠道。天镇县近年来依托“天镇保姆”特色劳务品牌,持续劳务输出达8300人,劳务收入超过2亿元。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通过县里的就业服务‘大篷车’找到的,我们乡里许多农民的工作都是‘大篷车’给牵线搭桥的。”广灵县望狐乡脱贫户李英言语间都是对就业服务“大篷车”的感谢。
为了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广灵县近年来积极开展“大篷车”送岗下乡活动,直接把岗位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让村民及时快速收到就业信息,只要是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愿望的,实行一对一帮扶服务。“实现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篷车’送岗下乡活动就是要把政策、岗位、服务送到村口,送到农民家门口,零距离服务困难人群。”广灵县人社局负责人说。
一个个创新的硬核举措,让脱贫劳动力端稳端好“饭碗”,就业增收道路越走越宽。如今,有技能、有事干、有钱挣成为我市脱贫群众的生活“底色”,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钱袋子”越来越鼓,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