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倾听文物的讲述(二)

陶眼
板瓦残片
云冈石窟第6窟

  陶 眼

  我的名字叫陶眼,是佛像的眼睛,来自于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辽金时期。我的外观形似水滴,是由一个圆锥体与半球体结合而成,身高有14.2厘米。因在半球体的表面上涂有一层厚重的黑釉,使得佛像的眼睛看起来神采奕奕。

  而在上世纪30年代,我却不幸流失海外。故事发生在1932年,美国人史克门来到云冈参观时,从云冈附近的农民手中将我买走,仅仅用了1块大洋,我便成为他的个人藏品被带回美国。在美国纳尔逊美术馆里,我看到了上千件中国艺术品朋友,而我一直保存到史克门从纳尔逊美术馆馆长位置上退休后的1977年。

  促成我回归故土的是著名考古学家、北大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上世纪80年代,史克门结识了宿白先生,并向宿白先生表达了将我赠给云冈的愿望。1985年,宿白先生通过文化部文物局积极联系,同年7月19日,由当时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的解廷藩副所长赴京护送我回到云冈。就这样,我成为时至今日唯一回归云冈的流失海外文物。

  我很庆幸,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研究者、管理者为了文物能够重返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更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漂泊海外的云冈文物会返回祖国。

  李 岩

  板瓦

  大家好,我是一块釉陶板瓦。我来自1500年前的北魏。2011年,沉睡中的我被考古工作者从云冈石窟西区山顶佛寺遗址中唤醒。这是考古界的一次重大发现,被列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重见天日的我身体已经支离破碎,但是,亲爱的文物修复者对我进行了拼接,让我重现了当年的模样。我的体型平面像一个梯形,断面是弧形,凹面穿着姜黄色的衣服,凸面比较平整,质地细密略有弧度,我的作用是在建筑中覆盖顶瓦、阻挡雨水渗透。

  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是被考古工作者从岐山县凤雏村西州寺庙建筑遗址中发现的。他们一袭素衣,朴实无华,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我已英姿焕发。2016年专家将我送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化验分析,得知我的釉层体系属于高铅低温釉,烧成之后表层可能经过磨光处理。经过了这么多的复杂程序,我才得以脱颖而出。和我一起出土的还有少量北魏陶片,一片陶器上还有“西窟”戳印。另外发现一些石质佛像和供养人残片。所以我的出土位置应该是云冈译经场所或者是高级僧侣生活区,属于北魏云冈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重见天日有助于让今天的人们了解北魏云冈寺院的结构、布局和范围,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增添新的内容。

  想象一下,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仰盖在庄严法相的建筑上,感受着太阳的温暖,感受着寒风的刺骨,感受着雨水的浇灌,感受着月光的柔和,周而复始。虽然我只是一块小小的瓦片,但我为能屹立于这座庄严的佛教圣地而感到荣耀。

  古 艳

  (全文完)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理论
   第07版:特稿
   第08版:走进云冈
云冈研究院 召开文物保护修复推进会
为“云冈学”建设添砖加瓦
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 专题研修班(第二期)招生简章
倾听文物的讲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