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浑源黄芪文化园

  近日周边游,没想到浑源的黄芪文化园竟然这般“芪”乐融融,“芪”妙无穷。

  浑源,北岳恒山雄踞其间,浩浩浑河贯穿东西,巍巍悬空寺驰名中外,恒山黄芪遐迩闻名。

  黄芪文化园建在浑源异地搬迁最大的安置点思源社区,赭黄色的“品”字型主题大楼,深蓝色的玻璃窗上装饰着黄芪植株的卡通图案,红色的“黄芪文化园”几个遒劲大字屹立在楼顶,行走在浑源高速北出口的大路上整个建筑赫然映入眼帘。

  文化园入口处蜿蜒着一条人流长龙,男女老少,扶老携幼,井然有序,川流不息。

  进入文化馆,奶黄色的黄芪切片展标和“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几个大字引人注目。一张完整的黄芪植株图画更是让人惊叹不已,爱美的我拍照留念,垫起脚尖也仅仅探到根部的三分之一,不同字体的“国药芪珍”布满整个版面。“金井玉栏菊花芯,皮松肉紧气药王。”体现了恒山黄芪在中药界的独特地位。

  循着人流,来到了一层的“初识黄芪”展台,上面陈列着黄芪的根、茎、叶,花、荚 、籽。有位小朋友问妈妈,这些是什么呀?人群中一位老大娘自豪地作着解说:这个是黄芪叶,这个是黄芪花,这个是黄芪荚,黑红色的那是黄芪籽。俺们山上的人家就种这,年年采花、撸荚,筛籽;花是黄色的,荚有指头肚大,鼓鼓儿的,干了就变成扁的了;还指着一根黄芪说,这样的十几年才能长这么粗;这黄芪呀可是补气的好东西,听那些老辈人说,过去这么粗的黄芪都要进贡给朝廷的呢......听着老人家如数家珍般的叙述,浏览着展板上的纪录,有关黄芪的前世今生、发展沿革、药食价值、涉芪古方渐渐明晰起来。展板上的史料表明,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恒山一带就有了黄芪的采刨历史。正是千千万万的这些地地道道的恒山芪农们一代代培植,世代相传,才留存下极为传统的采挖、加工方法,使的恒山黄芪一枝独秀,名扬天下。使的浑源县有了“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

  徜徉在展馆里,也同时浸润在历史文化中。“芪诗医案”中标明,黄芪在古诗里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 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过去人们只把黄芪作为药材 ,后来逐渐进入到粥汤里,白居易《斋居》写到:“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苏轼也有“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可见黄芪是文人墨客经常食用的纯天然补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到如今黄芪的宴饮烹饪更是进入寻常百姓家,什么黄芪炖家鸡,黄芪嫩豆腐,黄芪花蔬菜丸,黄芪煎羊肉等,早已成为待客的特色佳肴。可见“药食同源”、“中药康养”的理念正逐渐植入到人们的饮食生活中。

  山水诗人王维也是把黄芪作为自己的好朋友,他在《送别》中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中的“王孙”所指即是黄芪。黄芪是蓄根的,明年当然是归来的了。

  “恒山黄芪”从天然野生到人种天养,保持着最原始质朴的生长方式。初春,芪苗茁壮、破土而出,仲夏,芪花簇簇、笼盖四野,晚秋,芪荚摇摇,籽粒饱满。初冬,芪根条条,拔地而出。北岳恒山优质的空气,甘美的水质,肥沃的砂壤和适宜的气候,为恒山黄芪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使得恒山黄芪拥有的活性成分不仅丰富全面,而且含量指标高,比重大,特别是衡量黄芪质优的重要元素总皂苷含量更是在0.16%以上。可见恒山黄芪名不虚传。

  乘着电梯上行,来到二层的经济活动平台。这里一派晕黄的格调,宫灯疏密有致,展台造型各异,布局极富意境,空间浑然一体。“芪遇时代”、“芪迹时代”、“好芪时代”、“芪创时代”四大板块精彩纷呈,彰显着展馆的经典与雍容。黄芪原品、黄芪饮片,黄芪茶包,黄芪菌菇,让恒山黄芪大放异彩。

  恒山黄芪,一味天然野生,半野生的优质中药材,历经数千年,从采挖销售到精深加工,从农闲时的副业到如今黄芪产业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华医药文明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的见证,更是勤劳质朴的恒山儿女智慧的再现。厚道的恒山芪民令人肃然起敬,创新的恒山儿女与时俱进。我选了些黄芪饮片、黄芪茶包,准备开启天然的养身之路。

  浑源黄芪文化园是全国首家黄芪文化园,正沐浴着“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的东风,展现着健康的魅力。它向大众展开了黄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正引领人们步入祛疾养生的健康之路。   

  作者: 吴美光   山西省大同市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文旅
   第08版:特稿
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 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碳汇”技术让城市变绿园花海
图片新闻
抓好秋粮生产管理保丰收
生活,在大同
大 同
浑源黄芪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