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锔瓷:让大同传统技艺焕发光彩

本报记者 赵永宏

  “传统技艺只有融入当代元素,并结合当地历史融入多元文化,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集实用功能、审美特性、文化味道、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艺术产品。”8月26日,锔瓷修复技艺传承人芦圣杰在市雕塑博物馆“一同塑说”文化艺术讲堂表达了他对传统行当的认识。

  在他看来,大同有众多精美的手工艺产品,有一大批依然坚守在传统行当的手工艺人,他们设计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当下的时代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需要相关产品的手工艺人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同礼物”。芦圣杰开玩笑地说:“我的妻子李金云是大同皮雕的传承人,我从事的是锔瓷行当,两个行当看似毫不相干,其实仔细探究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契合点的。如果在瓷器当中有意识地嵌入皮雕技艺,也许会是一件很特别的工艺品。客人欣赏一件锔瓷工艺品,不仅仅看锔过的瓷器本身,而更应看其中包含的多元文化特质。”

  从一件件瓷器看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从一件件瓷器悟大同的文化气质。出生于锔艺世家的芦圣杰见证了大同锔瓷的岁月变迁。芦圣杰是大同锔瓷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他的爷爷曾是大同城里有名的锔匠,曾在如今魁星楼附近租赁下一家门面,成了“坐商”,那时修补的多是水缸、面盆等生活用品。在家庭的熏陶下,芦圣杰从小就喜欢上了锔瓷这门手艺。芦圣杰的童年和少年欣逢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后,一些家用的缸、盆烂了后人们很少去修复。锔匠很快就消失在大街小巷。当时的芦圣杰开始与锔瓷渐行渐远。后来,他走出校园,走进军营,之后又走进电厂的建设工地,但年轻的他似乎与锔瓷还没有彻底“决裂”,一有时间,他就悄悄翻看有关锔瓷技艺方面的书籍。他相信,“锔瓷梦”在他的心中还会萌生。

  心中有梦,就会为之奋斗不息。芦圣杰的生命轨迹有两个“十年”,为他的锔瓷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他从省电建一公司辞职下海,在深圳专心干起了珠宝镶嵌。2010年,思家心切的芦圣杰回到大同,在古城里一家古玩城租下一间柜台继续从事珠宝镶嵌生意。也就在这个阶段,芦圣杰发现锔瓷手艺似乎又迎来了曙光。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客人喜欢喝茶,各式茶具在越来越多的场合里都能看到,渐渐地也就有人将不慎摔坏了的精美茶盏送到芦圣杰手中要他帮忙修复,他也乐得在帮助朋友的同时享受到锔瓷带来的快乐。

  在市雕塑博物馆看芦圣杰锔瓷,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体验。拿起一件破损的茶盏,首先得找碴对缝,即使看似严丝合缝,但要做到滴水不漏并非易事;接着是定位点记,根据不同瓷器的样式、碎裂程度决定锔钉数量和位置;第三步是用金刚钻打孔,这对锔瓷艺人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因为有些瓷器只有几毫米厚度,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炸裂或崩瓷;第四步锔钉,做锔钉得非常讲究,既要大小合宜又要美观耐用,它决定再生瓷器的使用寿命及美观程度;最后一步是用鸡蛋清和瓷粉或者其他材料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至此,锔瓷的工序就完成了。

  每当一只破碎的茶盏被他精心修复、重新焕发光亮的时候,顾客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这让芦圣杰感到十分满足。“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或许因为曾常年在南方工作的原因,在锔瓷时芦圣杰格外细腻,对各种残破他都能以温柔之心待之,效果往往让人惊叹,“珠宝镶嵌与锔瓷,往往带来完美的结合。一件产品的文化多元性,会让客人因产品而爱上这个城市。”芦圣杰说。

  芦圣杰的妻子李金云是一位80后大同皮雕技艺传承人,她对丈夫的事业十分支持。两个人虽然从事的行当不一样,但在艺术审美追求上夫妇俩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对于大同传统手艺的未来,芦圣杰和李金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其中,剔除浮躁,心无旁骛,体会大同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之美,体会大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特稿
   第08版:文旅
“微笑大同 最美笑脸” 有奖征集作品选登(18)
与贤者对话
“欢庆中秋国庆 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征联开笔
大同:旅居康养书写文旅发展新篇章
平城区图书馆开展书法公益课进社区活动
锔瓷:让大同传统技艺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