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重走梁林路 感悟大同情

——纪念梁思成来同调查古建筑90周年纪略

  本报记者   赵永宏

  今年9月6日是梁思成来同调查古建筑90周年纪念日。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东城墙带状公园北侧下沉广场的梁思成纪念馆,深度感受一代建筑大师内心的文化情怀、古建学识、巨匠精神,了解大师对大同古建筑和大同悠久历史文化的赤诚之心。

  梁思成纪念馆是一座青砖灰瓦筑就的两进四合院落。馆名由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弟子罗哲文所书,馆内陈展主题为“大师·大同”,设有四个展厅,以大量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思成的家世、学识和成就,特别对梁思成一行在大同调查古建的那段历史进行了充分展示。第一展厅“一代宗师”,以油画、照片、文献介绍了梁思成的家世和伴侣林徽因;第二展厅“不愧山河”,通过图片、手绘、书籍资料展示了梁、林在全国考察古建筑并四到山西的过程,展示了梁思成一生的非凡成就;第三展厅“大同调查”,以图片展板和梁、林的著述展示了梁思成一行在大同的考察成果;第四展厅“告慰先师”,展出了大同市近年来实施古城保护与修复工程的成果。

  进入展馆内,院落中央矗立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塑像。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城市规划的先行者。林徽因不仅是优秀的建筑学者,亦是知名的文学家,在她的笔下,古建考察报告成了唯美的散文。这对学者伉俪开创了用现代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及历史文化名城的先河,使众多建筑瑰宝得以劫后新生,为文物保护作出杰出贡献。

  1933年9月6日,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和一名工友一行从北京抵达大同。当年这座曾为北魏京都、辽金西京的名城已是满目萧条,好不容易找到下榻之处且每餐只是一大碗汤面的他们,却如置身宝库般惊喜和振奋。华严寺是梁思成久已牵挂的古代建筑杰作,在梁思成的报告中,这样记录了他初入华严寺时的惊喜之情:“殿面阔九间,巍然压台上,余辈遽窥全豹,不期同声惊讶,叹为巨构。”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中一座佛经图书馆里有一排制作精巧的书橱壁藏,整座壁藏天宫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橱,梁思成赞叹其为“海内孤品”。来到城南的善化寺,梁思成一行未曾料到,在这座不起眼的寺庙中,竟发现了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古建筑群。千年前的殿宇深远质朴,殿内的金代二十四尊诸天造像尤为传神,令梁思成由衷感慨“殿内诸像,雕塑甚精美,姿态神情,各尽其妙”。

  他们详尽考察了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当时的云冈石窟人迹罕至,周围是一片荒凉的土地,一行人实在找不到落脚处,最后一户农家答应把一间没有门窗只剩下屋顶和四壁的厢房借给他们。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让他们格外着迷,他们在这无门无窗的屋子里住了三天,吃的是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但内心却格外喜悦,做了深入的考古调查,在石窟的建筑装饰上发现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敏锐地感觉到云冈石窟是西域印度佛教艺术进入中国的实证。

  梁思成在考察报告中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它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

  梁思成一行在大同虽然只停留了短短十余天,却在大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华严寺、善化寺因他们的调查报告而闻名于世。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夕,梁思成等曾先后四次来山西进行考古调查,留下许多珍贵的考古调查报告。

  走出梁思成纪念馆,秋日的暖阳照耀着古城墙下这座布局精雅的院落,为它们披上金色的光。东面是笔直宽阔的大道与现代高楼,与古朴庄严的古城形成古典与现代的交映之美。这样的图景,正是梁思成心中对古城保护美好的愿景。而在古城内,他们曾怀着责任与使命为保护传承而考察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古建,已成为山西省文旅厅“重走梁林路”主题线路的推荐景点,这对大师是最好的告慰!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微笑大同 最美笑脸” 有奖征集作品选登(19)
重走梁林路 感悟大同情
“欢庆中秋国庆 喜迎党的二十大” 主题征联作品选登①
乡村艺术节奏响灵丘文旅新乐章
平城区举行第三届“亮家风、传家训、扬美德”主题演讲比赛
平城区举办区直机关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班
大同铜器—万里茶道上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