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处山西省北部,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代京华、明清重镇”的美誉。而“万里茶道”又是丝绸之路之后欧亚大陆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从福建起,途经包括山西在内的7个省、自治区,进入蒙古国境内,穿越沙漠戈壁,到达中俄边境,水陆全程约4760公里。大同是“万里茶道”的必经之地,为大同明清时期的铜器贸易带来了勃勃生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明朝始立。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结束了契丹、女真、蒙古对这里长达433年的统治。明王朝为防蒙古侵扰,以大同城“为肩背之地,镇守攸重”。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重修大同城,至隆庆年间南小城竣工止,前后经历近200年建成,其工程之艰巨、规模之宏大、设施之完备,真可谓万祀金汤、巍然壮丽,各种防御设施配套自成体系,为我国军事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城内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136条街衢规整通达,四大街路宽12米,两边人行道各6.56米,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西有钟楼,南有鼓楼,北有魁星楼。城中心为四座精美的牌楼,称四牌楼。
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七县。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先后设大同都卫,后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初领卫26,后领卫14。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封十三子朱桂为代王就藩大同,为“九塞王”之一。朱桂的代王府建造亦宏伟壮丽,其留存至今的代王府门前照壁九龙壁,是我国现存的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建筑面积最大、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永乐六年(1408)又置巡抚都御史,次年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大同镇分四道,辖九路,管辖着72城堡(城20、堡52),驻军135778员,战马 51654 匹,其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迄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保德;北临丰州滩,即今呼和浩特地区;南抵雁门关,东西延绵千余千米,南北亦有数千千米,实属九边之首,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为解决大同镇军饷,实行屯田、民运、京运和盐引。洪武三年(1370)在大同首先实行“开中法”,既解决了军需,又发展了商贸。晋商以地近之利,捷足先登。明朝一代,虽然大同战争频仍,“寇掠者无虚日”,人民过着“废寝难安”的日子,但在战争的间隙与蒙古通贡互市,特别是隆庆和议后,经常是“贡使络绎,商队接踵”。这里曾三设马市,成为蒙汉人民商品交流的集散地。清朝以后,因为清朝是联合蒙元残部,双方和平共处,大同慢慢地从军事重镇向商业重镇转化。清雍正后,大同版图略有增大。当时,大同镇军事管辖区域比大同版图所辖范围还要大许多。随着清朝对北部边疆的开放,大同军事辖区内设立的得胜堡、守口堡、新平堡、杀虎口等多处榷关成为内地和边疆经贸往来的必经之地。
以大同为节点,万里茶道往南行走的都是内地省份,一路上沿山西、河南、两湖直达福建;往北则进入边疆民族地区,一路上穿越草原、沙漠去往恰克图。万里茶道选择在大同出关北上,正是看中了大同在内地民族和边疆民族文化融合交流方面的独特优势,具体原因有三:
1. 大同所处内地民族和边疆民族结合部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使大同更多军民有机会参与到民族文化交流实践中。在与边疆民族长期接触和频繁交往过程中,大同地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勇于并善于同边疆民族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专业人才,为万里茶道顺利延伸造就了先决条件。茶商们来到大同古城后,总要熟悉一下前方关卡的有关禁令,为顺利通关进行必要的运作;总要为顺利北上进行一次重新整装,聘请熟悉草原风俗的向导,雇用一批大同的马帮驼队。这样,加入茶商贸易队伍的大同人和居留在北方草原的大同人,以他们熟悉草原风情、善于民族交流的长项,在北部边疆地区一程程接力,为万里茶道不断延伸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特殊现象,既是大同特殊地理环境滋生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同历史文化形成的长久渊源,而万里茶道上的其他内地节点城市,一般很少具备这些天然条件。
2. 大同实业兴旺、产品丰富,明清之际“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例如铜器,随着当时铜器生产性质的转变和民间的大量需求、精湛的制铜技艺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同成为北方重要的铜器制作、贸易中心,大同铜器制作行业也大大兴盛。史料记载,城区铜器商铺林立,聚集着数千名各有绝技的铜匠的铜匠铺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条繁华的街道上,当时钟楼院巷街制铜作坊达七十余家,周边县、乡也多有铜器作坊,例如大同铜铺老字号:源成永、宝源号双鹤盛、通顺成、源盛荣、义盛长、全盛成、洪昌号、源盛隆、三盛永等。大同铜器跟随“万里茶道”的兴盛享誉中外。
3. 大同商贸发达、市场成熟,自古为南北客商聚散之地。在古城四隅街巷上,形成众多分门别类的专业市场,例如柴炭市场、金融市场、皮货市场、家畜市场、绸缎市场、骡马市场等。在大同古城街巷各类市场中相互市易的,既不乏占据地理优势就地经商的当地商民,也不乏五里三乡赶来参与集贸的各地农民,还不乏长途贩运各地特产来大同经商的远道客商。万里茶道选择大同作为通行节点和贸易节点,看重的正是其多元化市场的优势。茶商们南来时贩运的茶叶,在大同能销售多少就卖出多少,然后换取大同市场上的当地特产继续北上,例如铜器就以其便携、耐用、易保存的优点深受草原民族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奢华的铜器逐渐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与北方的民俗民风相融合,使用铜器己经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实货源后继续北上,商队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返程时,茶商们从北方地区贩来的马匹带到大同后又立即成为抢手货。
因此,大同就成为万里茶道出关北上的不二选择。
大同地处边塞要地,上千年的民族融合,留给这片土地众多的文化瑰宝。而铜器作为大同城市与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大同地区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同铜器制作历史悠久,铜器伴随着大同走过了千年的岁月。兴盛的宗教文化、精湛的制铜技艺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明清之际的大同铜器在岁月的积淀中精彩纷呈,蔚为壮观。大同铜器在吸纳传统青铜器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又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岁月磨洗的敲打錾刻中,将大同的灵魂熔铸其中,赋予了大同铜器更多的人文内涵,既充分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工艺,又蕴含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人文特征,成就了与其他地方铜器同质而异趣的别样风貌。各式仿古铜器、焚香之器、陈设摆件、文房用具、生活用具等无不诉说着千年古城大同与铜器的瑰丽篇章,展现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