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有福
在云冈研究院,有一批潜心学术研究的青年学者,这批后起之秀用青春和智慧为“云冈学”建设默默增砖加瓦。吴娇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吴娇201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专业,2014年山西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15年进入云冈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石窟寺考古、北朝考古、佛教考古及云冈学相关研究,现为云冈研究院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正在攻读山西大学“云冈学”博士研究生,方向为石窟建筑考古。
“云冈研究院的工作氛围非常好”,吴娇告诉记者,院领导十分关注青年人的成长,给年轻人提供了干事创业、发挥特长的机会和平台。参加工作这些年,她先后参与了鲁班窑石窟考古调查、云冈峪文物遗迹考古调查、云林寺壁画调查、观音堂古建调查等各类考古调查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她的工作能力、认知水平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作为主要参与人,吴娇撰写了《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建筑材料及石雕造像章节,《云冈石窟窟前考古发掘报告》第八章(第11窟至13-4窟),《云林寺》调查报告及壁画图版说明。参与了《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与云冈石窟艺术》《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等多项大型展览策展大纲编写及配套书籍的撰写。主持了山西省文物局立项课题《云冈石窟第3窟营造计划及窟前建筑研究》,参与《云冈第12窟数字化考古》《晚清以来云冈石窟资料整理与研究》《云冈石窟泥塑分期断代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
她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考古学的研究视角,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对云冈石窟、北魏平城的历史与考古遗迹进行了广泛研究。先后独立或合作发表了《云冈石窟历年考古综述》《北魏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云冈石窟窟顶二区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从平城到邺城——聚焦于墓葬文化的变迁》《山西北朝考古70年》等学术论文。
云冈石窟第3窟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始凿于云冈二期,是一座没有完工的洞窟。1993年云冈石窟联合考古队对第3窟窟前及窟内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为之后第3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吴娇说,第3窟保留有很多没有完工的迹象,除地面大大小小的取石遗迹和后室偌大空间内留存的石芯外,洞窟外部现存的二层平台也是洞窟开凿过程中的产物。这些都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于是,她多次深入洞窟考察,查阅大量资料,着手进行第3窟营造计划及窟前建筑研究。
今年6月10日,云冈研究院第一期青年学者学术成果汇报会在云冈研究院多功能厅举行。吴娇汇报的研究课题为《云冈石窟第3窟营造计划及窟前建筑研究》。她以第3窟考古发现为基础,通过对近年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梳理,结合二层平台及周边洞窟布局和造像特点,全面分析了第3窟的原始营造计划和不同时期的窟前建筑形制。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院长杭侃在总结点评时,对她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鼓励她继续深入研究,努力成为“云冈学”建设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