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官网发布的一则“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专题研修班(第二期)”招生简章,让我内心激动不已。仔细查看简章的报名要求“本科学历,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石窟寺或者摩崖造像和相关性质的文物保护单位”均符合要求。我怀着试一试的想法报了名,直到7月20日收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录取通知邮件时,我才相信被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录取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7月26日至8月26日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经历了理论知识学习、绘制相关视图、数字化技术理论和实践三个阶段。
7月27日下午,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以《东方佛教的第一圣地》为题,给学员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开篇以“提问”的方式,利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五次”对西域的管理为切入点,将佛教的诞生和东传娓娓道来,逐渐加深同学们对佛教的认知。
7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彭明浩教授以《石窟寺窟面与窟前遗迹的测绘与记录》为题进行讲授。彭教授以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就“选址”“斩山”等专业知识给大家作了详细的讲解,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7月29日上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给学员们上了一堂非常有益的石窟寺理论课。他以云冈典型洞窟为例,将大家带入云冈深处。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给予讲解,并提醒学员们用考古的视野来进行审视。
7月30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何立群教授以《中国石窟考古中长期规划》为题,结合曲阳石刻和邺城造像的风格,进行了独特视角的讲授。
8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崇峰教授开课之前给全体学员发放了《北京大学中国石窟寺课程的提纲》,然后结合提纲详细讲授,对中国石窟寺所处位置、遗迹、类型和分期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他让大家用铅笔勾画草图,体验石窟绘图的感觉,为下一阶段石窟测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绘制视图阶段,云冈研究院特意安排9人助教团队协助学员们进行草图绘制。经过9天的不懈努力,学员们相互配合,精诚团结,发挥各自的特长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了视图和文字描述作业。
这期间,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杭侃院长两次来到学员们所在的洞窟现场进行指导,指出佛像、菩萨、龛室、饰物在绘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把握草图绘制中的一些技巧,并动笔进行示范,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在数字化技术理论和实践阶段,授课老师讲解了使用相机的基本技巧,并结合现场灯光来增强同学们对相机使用的熟悉程度,以求达到机人合一的效果。8月16日,云冈研究院的李丽红老师介绍了云冈三维数字化起步的时间、经过的种种历程以及取得的成绩,并结合敦煌、故宫数字化开展情况,详细介绍了全国的数字化现状。8月17日,云冈研究院的尚美斌老师讲解数字处理及三维建模需要注意的各个环节,包括:显示器校准、相片渲染,以及建模时需要注意的各项数据的选择等。
由于“重建大师”这款三维建模软件需要给每个学员授权,自当日19点给第一位学员授权,直到22点30分最后一位学员授权完毕,持续时间长达三个半小时。这期间,尚老师在电脑的另一端不厌其烦地给同学们授权、发送解析包,让人非常感动。
随着三维扫描(手持)、测绘基础和全站仪实训等一系列课程的开展,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学员们由于之前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实操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的各位老师随时对实操的学员进行指导,他们过硬的专业素养、精湛的业务水平赢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按照云冈研究院的统一安排,8月26日上午,八个组的组长以PPT的形式将每位学员的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参与评判的老师对学员们上交的作业表示满意,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这次研修,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感谢云冈研究院,感谢有缘来相会的诸位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