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梳理辽金元文脉 探讨元好问学术

——“中国元好问学会第九届年会暨辽金元文学学术研讨会”侧记
中国元好问学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作主旨演讲。 余致楠 摄

  本报记者   赵永宏

  70多篇论文纵论元好问学术价值,70多位学者汇聚古都畅谈元好问文化成果,以元好问生平思想、各体文学、理论文献展示民族文化交融史,以辽金元文学研究推动山西地方文化发展,9月24日,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元好问学会主办,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大学人文社科部、山西大同大学学术期刊中心承办的“中国元好问学会第九届年会暨辽金元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全国35所高校、科研机构的9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了元好问暨辽金元文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

  研讨会以线上研讨和线下视频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每场研讨结束,评议人对本环节研讨进行总结和评议。研讨会首先由中国元好问学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致辞。胡传志说,本次学术研讨会在大同举行,有着特别的意义。元好问曾多次路过这里,1241年,他写下《浑源望湖川见百叶杏花二首》,表达他对杏花的喜爱之情,“多情丹杏知人意,留着双华待我来”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句;1243年,他再次途经浑源,纵情游览向往已久的龙山,写下《游龙山》:“老龙面目今日始一见,更信造物工雕锼”;写下《十三日度岳岭》,由衷赞叹恒山“丹青万木秋风老,金翠千峰落照开”的壮美景象。元好问作为山西大文人,在他去世765年之后,有关专家、学者汇集大同,研究元好问与辽金元文学,回望历史,更能感受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洛阳、扬州等地的不同之处。大同处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地区,是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与汉族相融合的要冲地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典型缩影。在大同发展史中,北魏与辽金元是两个关键时期。元好问原本是鲜卑族裔,他的先世就是从这一带走向中原内地。今天,在大同研究元好问及辽金元文学,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学、文化本身,还在于能够总结元好问及辽金元文学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作为、经验,探讨大同文化的时代价值。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忠堂以《从意象“秋”到悲情“愁”》为题谈了元好问《秋怀》《秋夕》《秋夜》诗中的变声构词现象。从秋天隐含的“萧瑟”之义到文人墨客笔下的家国情怀,历代诗歌数不胜数,由“秋”至“愁”的情景交融,其实蕴含着“秋”的音义派生过程。研究语言学多年的张忠堂通过变声构词分析,一步步带领大家领略元好问诗歌的绝美境界。

  曾在大同大学任教、现任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的杨忠谦一直关注着大同大学的学术成果发展。此次研讨会,他带着《论元好问的嵩山情结》与学界同仁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在杨忠谦看来,嵩山情结伴随元好问的一生,元好问隐居嵩山十年间,徘徊于出仕与隐逸之间,最终滋养了他的文学品格,健全了他独特的人格思想。

  研讨会上,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专家教授从不同角度谈论元好问学术价值。论古琴,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元好问于山水之间弹琴寄情,其间心绪几人知?评题画,一“马”一“竹”表达他对自由随性生活的向往,多重意象展现元好问人生际遇与命运变迁。论意境,萱草、童稚、饮酒、海棠在元好问笔下包含着美学境界和生活趣味。元好问还是鲜卑拓跋氏后裔,其在小说《续夷坚志》中呈现了浓厚的北魏情结……研讨会不仅有国内高校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汇报,也有大同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的交流分享。

  “降大任元好问研究成果奖”是以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晋阳学刊》原主编、元好问研究著名学者降大任先生名字命名的专项奖励,奖金由降先生夫人张秋怀女士于2018年捐赠,委托中国元好问学会组织评奖。此次研讨会上,主办单位还为首届获奖者颁奖。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特稿
   第08版:文旅
“微笑大同 最美笑脸” 有奖征集作品选登(21)
梳理辽金元文脉 探讨元好问学术
“欢庆中秋国庆 喜迎党的二十大” 主题征联作品选登②
抢先看!新潮不断的大同市第三届乡村艺术节今年这么玩
大同开化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