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元旦、春节和“八一”期间持续走访慰问驻同部队,10年来为烈属、伤残军人和退役军人发放优抚金9.436亿元,在铁路、交通、邮电、商业等服务部门设立军人柜台、军人售票口……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大同,步入新时代,“双拥之花”持续绽放,军政军民“鱼水情”在大同源远流长。
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工作基础
多年来,我市军地双方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涉及长远的大事来抓,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不断推动全市双拥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共同担任领导组组长。我市始终坚持党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双拥联席会议、军地协调会议等制度,推动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军地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大同军分区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双拥模范城建设的意见》,成为全省首创,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双拥工作领导组下发《关于建立大同市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试行)的通知》,建立市拥军支前协调小组开展工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双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撑。各成员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保障网络,推动了双拥活动的蓬勃开展。
瞄准强军目标 服务部队发展
面对改革强军的时代要求,全市上下积极发挥地方服务保障作用,助力部队改革和建设。
每逢元旦、春节和“八一”前夕,全市各级党政领导走访慰问驻同部队,10年间赠送慰问品价值3000余万元。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科技、文化、法律、医疗等进军营活动蔚然成风。市领导4次专程赶赴大连,对海军“大同舰”官兵进行了走访慰问。依托基层武装部和社区、乡村等退役军人服务站,对辖区内驻守边疆地区的现役官兵家庭进行全覆盖上门走访慰问。10年来,我市本级及各县区征集的175个问题解决了159个,其余在全力推进中。支持重点军事工程项目6个,建立各类社会拥军组织10个,保障部队训练演习、科研试验和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28次。(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落实政策法规 解除后顾之忧
全市上下认真落实拥军优属各项政策措施,全方位营造军人受全社会尊崇的氛围。
我市把解决好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作为服务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的政治责任,采取有力举措,切实解除军人后顾之忧。2012年以来,共接收安置计划分配军转干部541名,实现了部队、军转干部、接收单位“三满意”。全力以赴为军人照顾“后院”,2015年以来,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40名随军随调家属的安置任务。2014年以来,全市共为2290名随军未就业家属发放地方生活补贴1032.54万元。2012年以来,共为582名军人子女解决了入学入托问题及落实中高考加分优待政策,受到了广大官兵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10年来,我市逐年大幅提高烈属、伤残军人和退役军人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共发放优抚金9.436亿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10年间共接收140余名军休人员,军休人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全部落实到位。全市12个相关部门建立了英雄烈士保护部门协调联动制度,共同做好英雄烈士保护工作。铁路、交通、邮电、商业等服务部门设立军人柜台、军人售票口,在停车场设置军车免费标识,处处体现对子弟兵的尊崇和关怀。
深化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氛围
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双拥文化,我市广泛开展了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活动。在各级媒体上开设专栏、发表了多篇文章,在人员来往密集地区设立了“全国双拥模范城”永久标识,在主要路段设立了大型宣传牌,在全市60余条公交线路车载电视上滚动播放双拥宣传视频,在主城区交通要道设置大型国防和双拥宣传牌95个。50多个军民共建单位将双拥和国防教育内容渗透到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活动之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军民联欢、军地座谈、退役军人座谈等活动。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大同军分区联合驻同部队、市教育局、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军营开放活动。深入推进国防教育“进班子”“进机关”,举办国防教育讲座222场次,受众达9.67万人次。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国和省级拥军模范欧学联、郑加兰、李月花等常年活跃在基层部队,开展拥军活动。每逢烈士纪念日,市党政军领导与社会各界代表来到市革命烈士陵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十年磨一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新时代双拥工作必将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谱写同心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大同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