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史涌涛) 从12月17日起,记录大同、南京等6个大古都特色声音的数字藏品正式上线发行,代表不同城市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最日常且最珍贵的音效,由编曲家编辑成有城市代表性的乐曲,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永久留存。其中,大同声音分为《食》《光》《曲》三个篇章,记录着古都大同的过往和生机勃勃的城市生活。
据了解,该数字藏品由太原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新华网江苏、钱江晚报等媒体监制完成,通过鲸探发行。上线发售的《食》《光》《曲》三个篇章大同声音,每款限量10000份。音频数字藏品以大同特色食物、生旺火习俗、大同地方戏曲等为主要声音取材,古老寺庙的风铃声、大同刀削面的烹饪声、古都灯会的欢笑声、大同数来宝的表演与笑声等相互交错,展现大同民众热气腾腾的生活景象。
其中,《食》记录着大同烟火气的声音,乐章从大同最具特色的食物刀削面入手,到大同最市井的巷坊食肆,采集最有烟火气的声音,并且编入悠扬而具有生机感的配乐,在美食饕餮中,完成古都到新城的传承。《光》记录着大同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乐章从当地生旺火的习俗切题进入,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自然转接到现代的光“古都灯会”,如织人流在古城墙游逛的喧闹声,配上欢快祈福的曲调,寓意大同这座流光溢彩的不夜城会一直“火起来”。伴随着大同百姓点旺火、响炮,祈愿迎来美好新年的传统仪式,编钟、大钟配合着中国大鼓铿锵有力的敲打节奏,共同演绎出大同作为古都的历史厚重感。《曲》记录着大同地方戏曲唱腔的巧妙呼应,是由大同民间晋剧剧场、街头舞台等场景的声音元素组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包含了晋剧演唱、“二人台”演奏等声音。乐章伊始,中国鼓与“二人台”的民乐演奏,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时空呼应,随着乐章渐行,晋剧唱段响起,像是讲述着戏曲艺术前世今生的相逢。这些隐于市井的记忆常被称为声音的非遗,流传着城市风貌的变迁,借助数字技术和全新表现形式,将成为文化机构最有特色的IP产品之一。
据了解,制作方为采集这些代表大同的声音,颇下功夫,极具匠心。为了采集到晨间“第一道风铃声”,团队连续两天清晨前往法华寺,借助升降杆等专业设备,录制了数十轨,并最终挑选出最具动效的一版,祝福人们平安好运。此外,刀削面制作过程的声音采集也颇为不易,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终于用声音记录下了这款大同经典美食的灵魂。制作团队还跑遍大同市的主要公园和广场,用多角度拾音的方式,采集到了多段晋剧唱腔,并把最精华的段落运用到了藏品中,展现出大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祥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