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永宏
3月1日至3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忻州市代县召开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座谈会。11个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和省直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我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就非遗工坊建设、保护传承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近几年来,我市开展了非遗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立、保护传承机制创新、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展演、打造项目品牌化等一系列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成立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二是强化政策支撑体系。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三是积极争取保护资金,为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四是开展非遗普查工作。近几年来,通过持续普查非遗资源总量达3000余项,整理出版《塞北梨园系列丛书》《大同地方戏传统剧目丛书》《大同市武术史》《大同铜器》等各类专著130余本;录制《非遗影像志》记录片45部、传承人纪录片6部、市非遗宣传片2部、一分钟非遗项目宣传短视频100部。五是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尤其是近两年,非遗项目实现了翻倍;建立起“中心+基地+传承人”的保护体系,获批1处传承保护教育基地、1处省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市级命名50个非遗传习所。2022年,在古城内启动了建设大同铜器展示馆、大同民族服饰展示馆、大同醋文化展示馆3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保护中心。
“旅游+非遗”彰显魅力
加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全市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普遍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随着“非遗进景区”逐步常态化,一场场体验活动让传统非遗绽放新的色彩。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文旅业更为蓬勃的生命力,让到大同的游客能够更深层次地感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间匠人用熔炉将生铁熔化成数千摄氏度的铁水,抛起的一瞬间,高温之下的朵朵铁花犹如一颗颗流星迅速滑落,构成一幅幅绚丽的烟花美景图。现场呈现出‘火树银花’的震撼场景。”春节期间,灵丘县落水河乡上堡村民间艺人在表演了“打铁花”后,不少外地游客连连叹服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作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灵丘打铁花”已经成为灵丘一些景区的品牌项目,久演不衰。
非遗展演进景区,不仅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而且使非遗文化更具生命力。原来只有春节、庙会期间能看到的大同绢人、剪纸、面塑、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如今在一些景区已经成了常态化节目。非遗体验和手工制作项目,更是吸引了很多来自周边地区的家庭组团参加。
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后,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应运而生,比如,敲响大同晨钟祈福,用传统习俗为旅游赋新意,“大同钟楼”成为古城旅游新景观。
每逢节假日,大同传统戏曲在关帝庙广场、纯阳宫广场轮番开场。铿锵的鼓点、俏丽的装扮、扎实的唱功,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戏迷凝神观看。在这里,戏曲艺术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让游客体验“楼阁中的戏曲”“戏曲中的亭台”。
传统非遗绽放新活力
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市级非遗传承人培训。每年培训10余场次,培训传承人群1000余人次。2022年,市文旅局主动对接市人社局,20个非遗项目纳入市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目录,通过考核取证,非遗企业生产人员实现持证上岗。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同铜器、广灵剪纸列入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大同铜器等6个非遗项目列入第一批山西省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恒宗”“刘老醯”“云冈”“积德益”“孙记包子”5个非遗项目入选“三晋老字号”。培育了15个非遗工坊,其中,广灵柳编非遗工坊产品远销海外,年产值近1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
推动非遗产品品牌化发展。打造“大同文化IP”,重点用好具有大同辨识度的非遗元素,推进古都文化、边塞文化、木兰文化、长城文化等10大文化标识建设,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非遗“名片”。大力挖掘“大同滋味”美食类非遗项目成为大同美食名片。春节期间,接待游客166万人次用餐,粉羊杂、凉粉、刀削面、老大同过油肉成为来大同的游客必点美食;开发传统美术、技艺类非遗项目成为非遗文创旅游热卖品,铜器、布老虎、糖人深受游客喜爱;组织大同传统戏曲、舞蹈、音乐类非遗项目创拍旅游沉浸式演出节目,《昭君出塞》《千年微笑》等节目在春节期间深受游客青睐。
以活动引领开展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利用“大同市图书馆”“大同市文化馆”等8家微信平台宣传非遗100余期;组织“世界大同 天下一家”——首届中国大同关公文化周、二十四节气系列文化活动;连续举办2届大同非遗购物节;连续3年举办“古都大同、过年有戏”——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还举办了春节文化庙会、古都灯会、敲响大同晨钟祈福、非遗公开课、非遗美食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一系列活动。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旅游的过程中,只有让大众近距离体验非遗、品味非遗、享受非遗,非遗才会绽放出新的光彩。非遗文化和旅游发展相辅相成,非遗需要借助旅游传播传承,旅游需要借助非遗提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