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赵佳楠(山西)

自驾长城窟行(节选)

  塞北地区的三月依然保留着对冬天的眷恋,又恰逢寒潮来袭,北风裹挟着沙尘犹如战马奔腾,一遍又一遍冲击着莽莽苍苍的大地。山丘、古堡、村落、土地都还裸露着苍白的身体,而生命的活力却已经在体内酝酿着,等待一个复苏的机会。在这样的日子里,驾车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的天镇段、阳高段一路由东向西行驶,不禁产生一种当代赛博朋克式的“饮马长城窟行”之感。

  余秋雨曾经写道:“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不实地走一走看一看,着实很难体会到余秋雨笔下的深义。遥望着修筑于明朝的李二口长城,若将视觉聚焦于一点,看到的是一面土墙,但当我们站在蓝天旷野之中,环顾四方,看到的则是绵延几十公里的塞外雄关,气度不减当年,仿佛听到战鼓动地战马嘶鸣,给人巨大的震撼与压迫感。

  面对长城,有人渴望金戈铁马、成就霸业,有人渴望固守高墙、偏安一隅,有人渴望商贸流通、生意兴隆,有人渴望结束战乱、家人团聚。长城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整个民族中不同角色的心理。因此,倘若我们仅仅以长城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去看待长城文化,就会陷入一个浅薄的误区,而忽略了长城背后蜿蜒千年的生命活力,不管是历史中的王侯钟鼎、将军营寨,还是名士鸿儒、布衣白丁,都曾经鲜活地在这里呼吸过。

  我和朋友相约一起去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自驾游,去长城边走一走看一看,仿佛是某种意义上的寻根之旅,“借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魄默默对话,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生命坐标”。

  驶过李二口村一段距离后,我和朋友在一处视野开阔处下了车,跨越路边沟沟壑壑,走上一个可以俯瞰四周的高点。万里春风翻山越岭扑面而来,但我们却分明感受到刺骨的寒意,在土坡的背阴处,甚至还有一些雪没有融化。我们的四周是一层层黄土,一片片枯草,和犹如棋盘一样的田垄伸展向远方。远处,早已废弃的烽火台还在傲然挺立,时代变革让它们失去了现实的实用价值,却升级为“古址遗迹”以供后人瞻仰。一路驶过,沿途我们看到许多光伏发电场,又顿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感。

  长城,从表面看是人类意志力的伟大体现,从内里看则是不同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重塑。有时,历史没有温情脉脉和好聚好散,反而更多的是洪水滔天和腥风血雨。

  据说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写过:“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长城文化或许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迷失自我,但如果我们将它们放回历史的第一线,它们就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正如此时此刻,我们站在长城脚下,那些文化便没有终结于荒草冷月和断柱残石之间,而是通过猎猎风声,在我们的耳边讲述着自己的兴衰故事,它们并没有将自己遗忘在千年等待之中。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沉没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我想,这也是对长城美学最好的注解。

 
     标题导航
~~~
~~~——访大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继武
~~~
——大同市文旅驿站树立公共服务新典范~~~
韩江钰(山西)~~~
~~~李润辅(山西)
赵佳楠(山西)~~~
~~~主办: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广告
“五一”小长假迎宾街道微笑服务迎八方游客
挖掘“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文化内涵
图片新闻
“小驿站”释放“大活力”
胡杨长在长城边
晋北长城:铺陈在山川 旷野之间的历史叙述
自驾长城窟行(节选)
“中华魂”长城主题征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