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融合之都 从此大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报道②

重走北魏融合之路 感受拓跋鲜卑人的勇气

  ——访大同文史专家宋志强

  本报记者   崔莉英

  为推动区域性历史文化研究,进一步挖掘研究中华民族在大同地区交流融合的历史脉络,市委统战部牵头组织相关历史研究人员赴河南深入调研,我市文史专家宋志强作为“三交”史专家组成员,赴河南深入考察调研,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宋志强说,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认真研究和挖掘大同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发现“融合”是大同这片土地上自然携带的历史文化基因。

  宋志强表示,数千年间,北部边疆先后出现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如秦、西汉时的匈奴,东汉时的鲜卑,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乌桓、高车、柔然,隋唐时的突厥,宋、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以及明代的瓦剌、鞑靼等。大同地区处于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接地带,是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孔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缘环境,决定了大同地区特殊的发展历程。在隶属于中原王朝时,大同地区是解决北方威胁和向西北方向开拓疆域的前沿基地,也是驻兵、屯田、开发和经营北部边疆的重点所在;中原王朝衰微时,引弓控弦的游牧民族会乘隙而下,又会以大同地区为自己适应、统驭农耕中原的前进跳板。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邦白登之围,到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冯太后孝文帝太和改制,再到沙陀部李克用杀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儿皇帝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辽建西京大同府,最后隆庆和议俺答封贡、蒙汉互市、晋商开拓万里茶道,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众多北方民族于此交往交流交融伴随始终,特别是隋朝的一统和唐朝盛世,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因此,理清大同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脉络,对于我国“三交”史的深入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特殊意义。基于此,由市委统战部牵头的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组,积极搭建内部交流、学术交流、实践交流平台,用走出去、引进来方法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内外联系、形成工作合力,把大同区域的民族融合、多元一体和共生共存的历史内涵挖掘好、利用好、传承好,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作出大同贡献。

  宋志强告诉记者,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扬鞭催马的身影、主动变革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拓跋鲜卑的迁徙和发展历程,昭示了一种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种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胸怀,从平城到洛阳这条迁徙路线也串起了对拓跋鲜卑民族曾经生活过的两座城市的共同记忆和情感。今天我们重走北魏先人这段历程,重温以拓跋鲜卑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以“飞蛾扑火”之勇气融入华夏,感受到鲜卑族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雄浑之气,即鲁迅先生所谓“唐室大有胡气”。从平城到洛阳,从云冈到龙门,从北魏到大唐,可以感受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激发出的动能,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

 
     标题导航
~~~——市旅游集散中心“云州奇妙游”系列产品出台
“融合之都 从此大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报道②~~~
~~~杨杰
~~~大同市博物馆 王利霞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趣云州 过周末
重走北魏融合之路 感受拓跋鲜卑人的勇气
中华长城赋
论大同地区墓葬壁画及墓志中的十二生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