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喜才这孩子在村里建起了这个制帽厂,我不出远门,每月就能挣上那么多生活费,他为我们村里的老弱病残实实在在做了一件大好事。”天镇县玉泉镇葛家屯村73岁的残疾人薛明利激动地说。
薛明利说的“喜才”全名曹喜才,在葛家屯村无人不知、无人不夸。他开办的天镇县雄安制帽厂,专门吸收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和老弱病残、低保户、五保户进厂打工,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让他们老有所依、残有所能、老有所获。
今年53岁的曹喜才是地道的葛家屯村人。1987年,他踊跃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汽车兵。在火热军营中,他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勇于担当,历练成一名优秀的军人。
1992年12月,退役回乡的曹喜才跑起了运输,攒了些积蓄。“一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伙儿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曹喜才心中始终有着这样一个信念。
退伍不褪色,创业惠家乡。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曹喜才更是下定决心,要为村民做点实事。2017年9月,他果断放弃跑运输,自筹资金60多万元盖起8间厂房,购买了30多套缝纫设备,办起了天镇县雄安制帽厂。
村民薛明利过去是一名泥瓦工,在一次施工时不慎从“架板”上掉下,落下残疾,虽然享受了政府低保政策,但家里生活还是紧张。得知情况后,曹喜才给他安排了装帽沿的工作,还把他的妻子安排在制帽厂上班。每天他妻子到厂里取回料,他在家里装好帽沿后,再由妻子送到厂里进入下一个工序,每月能收入1500多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脱贫户任丽芳家里地不多,一个孩子又在上大学。曹喜才为她在厂里安排了记件工作,每月收入1000多元,保障了她的家庭经济来源。
6年来,曹喜才的制帽厂累计带动8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老弱病残30多名。目前,企业生产旅行帽、太阳帽、棒球帽、钓鱼帽等20多个品种,年制帽80多万顶,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年产值240多万元。企业也被天镇县人社局命名为“天镇第一扶贫车间”。
“为党分忧,为民造福,为乡村振兴出力,我越干越起劲。”看到村里那些老弱病残脱贫户生活得越来越好,曹喜才感到特别欣慰,“今后,我要继续发扬军人退伍不褪色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做大做强制帽厂,让更多人受益,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 本报记者 苑捷 通讯员 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