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永宏) 7月11日,由市文物局主办,市考古研究所、市雕塑博物馆共同承办的“溯源·寻根——大同考古纪实展”在市雕塑博物馆东厅一层开展。此项展览是大同市2023年重点推介的考古纪实类原创展览。
考古是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中国古都大同,从许家窑人的圣火开启了大同远古足迹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大同先民开展了物质文明的开拓和图腾崇拜的实践,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战国时期,大同境内城邑逐渐兴起;汉代,大同地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北魏时期,大同成为百年帝都,见证了国家繁荣和文化交流的辉煌场景;辽金、元明清时期,大同作为重要区域,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大同科学考古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从1950年起,老一辈考古学家在大同开始了考古工作,为我们陆续揭开了大同文明神秘面纱。七十年间,为配合大同城市基本建设,开展了大量古代遗址、墓葬的发掘工作。同时,以探究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与发展、民族融合、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的田野调查和主动性发掘也蓬勃展开,丰硕的考古成果,印证、补充、丰富了大同文明发展史。
“溯源·寻根——大同考古纪实展”是大同市落实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历年重要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讲述文明故事,展现大同辉煌历史文化,也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大同贡献。
本次展览以新时代以来大同历年重要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展出出土文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人类演进的沃野”“文化交流的纽带”“民族交融的前沿”“繁盛恢弘的帝都”“鼓角铿锵的军城”“异彩纷呈的陪都”六个单元的考古故事,展示大同考古的发展历程、重要节点事件、重要人物及重要考古发现。
市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万军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用考古学语言、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料,将大同考古新发现转化为准确、生动的知识,传播给大众,呈现源远流长的大同文明,使大同发展积累的考古成果与大众共享,使考古成果惠及公众、服务社会,从而更好地讲述源远流长和辉煌灿烂的大同故事,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
本次展览至9月10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