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处处印刻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大同,天蓝水碧、清风吹拂。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我市将继续守护初心,开创未来,将这份绿色生态“答卷”书写得更加亮眼。
共同守望“大同蓝”
好风景去哪儿找?湛蓝的天幕上点缀着朵朵白云,令人心驰神往的“向云端”,大同市民抬头就能看到。蓝天白云,既是我市环境持续改善的集中体现,也是持续强化大气攻坚的生动具象。
据了解,今年年初我市制定了《大同市空气质量再提升2023年行动计划》,召开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大气污染治理坚持“治企、控尘、降硫、减煤、管车”多管齐下,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升级改造、锅炉治理、8家电力企业深度治理、6家涉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组织开展了大气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百日攻坚执法、城市扬尘治理、控硫治污、臭氧污染治理等4个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二级以上优良天数144天,优良比例79.6%;PM2.5浓度29μg/立方米,与上年持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8,排名全省第一;二氧化硫浓度为16μg/立方米,同比上年下降20%,控硫治污改善幅度明显。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只有亮眼数据佐证,更体现在老百姓可触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如今,大同市民有了新的生活习惯:头顶朗朗晴空,沐浴徐徐清风,驻足蓝天下拍摄照片、短视频,发至朋友圈,与天南海北的好友分享“大同蓝”。
持续推进水环境“长治久清”
煤矿井下水曾一度被贴上“工业废水”的标签,近年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实现了井下疏干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通过长期对水资源“精监管”“深处理”“再利用”,走出一条矿井水资源管理和高效利用的新路。
这是我市企业持续开展“绿色之水”保卫战的一道缩影。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落实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誓师大会精神,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强化水污染“源头管控”、加强水污染执法监管、推动湿地管理正常运行,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1-6月份,我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为优良水体,优良比例为100%,利仁皂、红卫桥和册田水库出口断面由上年Ⅳ类改善为Ⅲ类水质,同比去年增加了37.5个百分点,我市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得到持续改善,让群众得以享有更多碧水长流的美景,也让洁净的清水更好地润泽大同。
不断扩大土壤“绿色版图”
今年,我市制定印发了土壤污染及地下水防治2023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年度目标及重点任务。一是督促14块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二是开展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从源头上防止土壤污染扩散;三是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及调查评估等项目和地下水国家考核点位环境质量达标管理深入开展;四是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加快建设,多措并举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奔向新征程,我市将以市委十六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建设首都“后花园”,展现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美丽大同,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发展底色上铺陈出新景,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