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沉甸甸的画册《大同工艺美术精粹》,竟产生了一种非常神奇的感觉。俨然是,雄壮、浩荡的大同工艺美术队伍列成雕塑雕刻、陶瓷陶艺、玉器银器、铜器铜艺、剪纸纸艺等14个方队,在李志正、张福荣、李安民、张多堂等国家级、省级工美大师的带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带着精美的作品,接受时代的检阅,接受人民的检阅。同时,也给予读者惊艳的视觉冲击和多维的审美享受。
这部画册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学术背景构建基本骨架。任何艺术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学术背景。没有学术的艺术很容易失去思想深度和认识高度。尤其是画册,光有图片,往往叫读者局限在视觉观赏的狭小范围,流于昙花一现的浏览,会严重影响著作的传播功能。这部画册,根据大同工艺美术特点,对各种工艺美术进行了科学分类。每个大类起首都有专家撰写的一篇2000字左右的综述性文章,从历史传承、艺术特色、代表性人物等进行了宏观把握、艺术剖析和精到点评。这就使画册突破了程式化、概念化特别是简单化的桎梏,开辟了一种全新、丰富的画册范式。
优秀代表支撑主体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大同地区从事各种工艺美术的工作者逾万人,主要从事工艺美术的也不下千人。这部画册,从众多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中精中选精,优中拔优,选取了81位典型代表。阅读书中资料就知道,这些代表性艺术家或者是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斩获大奖,或者是师出名门,更关键的,是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强烈、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代表了大同工艺美术各个门类在新时代所取得的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艺术成果。正是这些代表性艺术家和他们各具情态、生动鲜活、特色鲜明的精美作品,形成了画册的核心内容。
集中展示地域文化底蕴。工艺美术的繁荣程度,表面看,显示的是地域的多种特色艺术,但归根到底,展示的是地域文化底蕴的丰厚程度,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普及和弘扬。大同多年前就被认定是中国雕塑之都,这首先就是国家层面对大同文化底蕴的一种高度认可。事实上,大同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数千年来深受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综合影响,这种融合文化的长期滋养,形成并造就了大同工艺人习古而不泥古、守正而敢于创新的大同工匠精神。画册中很多前所未闻的工艺美术范例,就突出地显示了大同工艺美术工作者注重精神传承、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更揭示了大同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
大同的工艺美术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建都时的里坊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同工美作品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大放异彩。铜火锅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前总统等政要,广灵剪纸走进联合国大厦,康氏绢人进入全国艺术珍品行列……新时代以来,在大同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协会的带领下,工艺美术得到了更大更好的发展:重视人才培养,种类愈加丰富,作品更加精美。《大同工艺美术精粹》的出版,既是对新时代大同优秀工艺美术的一次集中盘点和展示,也是对更多工匠潜心艺术、守正创新的激励和鼓舞,更是对大同地域文化的又一次挖掘和整理,具有重要的地方美术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