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永宏 赵小霞
12月6日,“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展。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云冈研究院主办,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朝阳市北塔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蔚县博物馆等8家单位协办。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以及深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参加开展仪式。
本次展览旨在借助北魏平城遗物和云冈石窟艺术,展示5世纪“一带一路”的历史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化建设。本次展览展出云冈石窟相关展品237件(套),包括北魏文物珍品、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大型全景3D复原窟、石窟相关史料等,全面展示北魏平城时代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丰硕成果,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106件(套)。展出的重要文物有:目前云冈石窟在北魏造像题记外的唯一一件刻铭器物“莲瓣纹石盒”,钵底阴刻铭文“妙兴西北方主”,北魏前期造像借鉴凉州新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朱业微石造像”,雕刻图案尽显佛教、鲜卑、汉文化融合气象的“大同北魏贾宝墓石灯”,大型圆雕佛头造像等。
展览分为中厅(互动区)和第二专题展厅(文物展厅)两部分。第二专题展厅展示内容分为《五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四方都会》《雕饰奇伟》《创艺垂范》四个部分。展览还辅以云冈石窟720度全景浏览、数字互动游戏、放映厅等充满互动性、趣味性的多媒体装置,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云冈石窟建筑神韵和雕像之美,深度感受云冈石窟深厚的历史文化,真切地体会民族交融、文明交汇的独特时代魅力,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高达9米的第12窟音乐窟大型全景3D复原窟,坐落在展厅一楼中厅。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云冈石窟第12窟美轮美奂的风采,深圳博物馆运用高新技术,通过数字化采集、3D打印技术1:1原比例精准还原气势恢宏的洞窟、形态各异的雕塑与绚丽多姿的壁画。观众不仅能沉浸式游览洞窟,还能通过配备的高清放映厅、知识图谱互动屏、人机互动小游戏、手绘文物展示墙等开启丰富的互动体验。
第二专题展厅以考古文物为依托,分为“五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四方都会”“雕饰奇伟”“创艺垂范”四个部分。“五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展从世界格局、南北朝局势两方面铺陈展览历史背景;第一单元“四方都会”通过出土的石刻、陶瓷器、金银器、珠饰等,诠释北魏平城时代民族大融合面貌;第二单元“雕饰奇伟”通过皇家建筑构件、石窟寺雕刻及泥塑等文物,展现云冈石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丰硕成果;第三单元“创艺垂范”则借助东北、华北等地出土的文物及传世珍品,叙述云冈石窟对北魏洛阳时代及后世艺术文化的深远影响。
作为深圳博物馆2023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当日下午,张焯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中厅第二专题展厅作了《东方佛教的第一圣地》首场讲座。讲座由深圳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黄阳兴主持。本次讲座,张焯围绕“山西大同的历史地位”“佛教的诞生与东传”“云冈石窟艺术”三个方面,为观众深入解读了云冈石窟这一“东方佛教第一圣地”。张焯讲到,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齐名,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北魏定都平城的九十七年,是中国佛教成长壮大、方兴未艾的关键时期。云冈石窟作为唐代前中国唯一的大型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不仅对后世石窟建设、美术发展影响极大,此间引进、形成、确立、巩固的佛学思想,以及僧官体制、僧尼制度及寺院经济模式,也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深远。张焯的讲座精彩纷呈,不时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现场听众互动提问,气氛热烈。
云冈石窟第12窟建造于公元470—494年,是因彩绘异常绚丽而得名的云冈“五华洞”之一。其前室雕刻了众多演奏各类乐器的伎乐天人形象,又被誉为“音乐窟”,是中国古代较早的“宫廷交响乐团”。洞窟前堂后室的形制,既反映了北魏平城时代的宫殿建筑面貌,也揭示了佛寺建筑对宫殿建筑的模拟。为配合展览,未来5个月,深圳博物馆还将推出担鼓、法螺、义嘴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大型交响乐“演出”,舞台将1:1还原乐队初创细节,在现场,观众可360度零距离观演,与1500年前的“乐队”共舞。
据悉,“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至2024年5月24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