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走进善化寺 感受冬日大同静美

本报记者 赵永宏
图为游客在善化寺三圣殿参观。

  冬日,站在善化寺天王殿门前,一幅楹联“九百年风云变幻宠辱不惊静观世变,七王朝岁月沧桑沉浮无意闲看人忙”令人浮想联翩,善化古刹历史变迁和人文厚重吸引游客漫步其中,探寻文化秘境,触摸历史温度,感受大同静美。

  一段历史  西京大同文风蔚然

  “1144年冬天,朱弁完成使命,南归临安。此时,他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临别时,他推开善化寺斑驳的山门,漫天飞雪中,西京大同的百姓扶老携幼,含泪相送。回到临安的第二年,朱弁被奸臣所陷害,抑郁而终。远在千里之外,西京的百姓忘不了他,他们来到古寺中感怀朱弁为民族融合做出的贡献;大同的学子忘不了他,他们立于书馆前,回忆师生诵读经典的时光。千百年以来,善化寺经历了多少变化,而今依然以它独有的神韵传承着和谐与包容、文明与进步。善化寺辽金建筑的完好保存,使我们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身临其境去感受辽金西京的繁华盛景,去体验那种恢弘大气的不凡气度,更让我们深深地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优雅所折服……”伴随着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文博馆员、善化寺景区金牌讲解员刘若男的讲解,游客感到了一位儒学大家用心用情传播汉文化经典,推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融合交流。

  在这样的冬日,走进三圣殿赏《朱弁碑》,更有一番别样的韵味。刘若男说,《朱弁碑》全名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因碑文内容为南宋通问副使、文学家朱弁的撰文,俗称“朱弁碑”。此碑为青石质,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所立,通高4.58米。碑阳共计1088字,叙述和寺院有关文字大约925字。这通碑不仅是善化寺内年代最早的一通碑,也是后人研究善化寺历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同时具备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被誉为善化寺“镇寺之宝”。

  一处建筑   院内格局千年未变

  梁思成、林徽因曾四次到山西考察古建筑,在《大同古建筑调査报告》中,盛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1961年,善化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坐北朝南,琉璃照壁、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在中轴线上渐次展开、层层叠高。整个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较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

  善化寺因坐落在大同古城南门西侧,故俗称“南寺”。该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初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更名为“大普恩寺”,是当时全国一流的国立寺院,全国重要的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命江浙转运司通管课程,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可见大普恩寺的规模之大。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更名为“善化寺”。

  进入寺院,第一座是山门,第二座是三圣殿,最里面的是大雄宝殿。三座建筑的屋顶设计都采用了 “单檐庑殿顶”(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在当时只有皇家寺院才可使用,一以贯之三个单檐庑殿顶更是十分罕见,可见这座寺院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刘若男说,如果说山西是一座瑰丽的 “中国古建筑艺术宫殿”,那大同的古建无疑就是这座殿堂里璀璨的一颗明珠。大同保留了北魏、辽、金、元、明、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建筑的优秀典范及雕塑、壁画、油饰彩画、碑刻书法等艺术精品,是山西地上文物较为集中和完整的城市之一。而善化寺,则是大同古建筑的杰出代表,院内格局千年未变,依然保持着千年古刹的宁静与超然,成为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一种善意  大同性格源远流长

  走进善化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善意。从朱弁入馆讲学、传播儒家经典,到建筑神韵彩塑壁画,善化寺带给后人无数启迪,一种善意,融进大同性格。鬼子母天王化身慈母之后的美丽与善良,摩利支天的和谐与安详,天王殿塑像比例匀称,面庞俊俏,服饰整齐,带给人美的享受。在善化寺,古代的雕塑艺术家善于把女性最美的一面完美地诠释出来,赋予她们高贵不凡的精神气质。而游客收获的不仅仅是独特的文化体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澄澈与人生的况味。

 
     标题导航
联咏盛世 春满古都~~~
~~~本报记者 赵永宏
~~~
~~~——古城“一苇书坊”走笔
~~~——大同市博物馆荣膺“山西省文明景区”称号纪略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报道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文旅
   第08版:特稿
“云冈杯”龙年新春征联作品选登①
走进善化寺 感受冬日大同静美
大同市图书馆三晋讲书人大赛获佳绩
漫步古城 品味书香
亮丽的同博风景 精致的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