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青齐士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 与融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访山西大同大学教授马志强
马志强在孔庙鲁壁前留影。

  本报记者   崔莉英

  近日,市委统战部组织我市文史专家赴山东考察调研,探索北魏时齐鲁文化对北魏政权在政治制度、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山西大同大学教授马志强特别关注了青齐士族,在考察中了解和把握青齐士族在北魏民族间的融合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力证。

  马志强认为,北魏平三齐后,一部分人远徙平城成为平齐民,当时迁徙对象不是针对普通百姓,而是针对当地的高门大姓和拥有武装的军事豪强,将他们强行迁往京城,实际上是为了拆散他们的邬壁组织,弱化其势力,便于北魏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马志强说,带着南朝文化背景的青齐士人,最初被歧视,像高聪、蒋少游被发配到边镇为兵,虽然仰仗高允等汉族官员的庇护未到镇当兵,但在平城谋生也很窘迫。还有一些世家子弟需要通过抄书或者抄经来养家,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有部分人士难以融入北魏,便又瞅准时机从平城逃奔江南,有名的如刘孝标、刘闻慰、房崇吉、房伯玉、房叔玉等。

  青齐士族总体上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士人集团,他们到了京都平城,也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不少知识渊博的青齐士人受到垂青入仕朝廷,完成了身份的改变,在社会变革和学术文化领域等方面多有建树,如刘芳、崔光、蒋少游等在北魏中期礼乐文化、朝仪制度、律令、衣冠服制、都城规建等诸方面的变革发挥了作用。他们被重用的同时形成了对鲜卑拓跋部和北魏国家的认同,由消极合作转为主动参与,获得了朝廷的青睐和信任。青齐士人运用自身的家学传统和极高的文化素养,成为北魏孝文帝汉制变革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北魏各州郡中正官的选拔需要贤良方正之才,青齐士人中的那些士族门望高,又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才,作为铨选对象,又回流到了青齐地区。如崔僧渊曾出任青州中正,主持青齐地区士人的评定。房坚在太和年间为秘书郎,迁司空谘议,齐州大中正。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平齐郡撤销,青齐士人不少还乡,很多人出任青齐地方长官,有的甚至贵为朝廷大员。如房景伯曾任清河太守,房景先曾任齐州中正;傅永曾任南兖州刺史,刘芳曾任青州刺史,官至中书令;崔亮官至尚书右仆射。青齐士人在北魏的南北战争中,也做出贡献,崔休多次随孝文帝南征,傅永被孝文帝赞赏说:“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马志强告诉记者,青齐士族被迁徙到平城,从受歧视,到合作,再到被信任,甚至担任要职,走的是一条对北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路径,他们参与太和改制,帮助北魏实现了封建制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传输给北魏王朝,客观上促使当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彻底和自觉。事实证明,兼收并蓄与团结统一,文化互鉴融通在经历长时段的积淀,形成典范,是国家强大文化自信的来源。

 
     标题导航
联咏盛世 春满古都~~~
~~~——访山西大同大学教授马志强
~~~本报记者 赵永宏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系列报道②~~~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专题
“云冈杯”龙年新春征联作品选登③
青齐士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 与融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诗歌与八法拳的美丽邂逅
找回古城失落的记忆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