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保证每个孩子公平的受教育权。
完善特殊学生入学、关爱机制,安排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建立全覆盖救助制度……近年来,平城区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饱含着公平的温度。
应上尽上,点亮残疾学子求学路
12月21日,又到了周四。平城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周波像往常一样,驱车20多千米来到小南头街道塔儿村龙龙(化名)家中。龙龙是一名先天智力低下儿童,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家距离学校路程较远,家长又不具备接送条件,为了让龙龙能同正常孩子一样享受公平的教育,从2021年12月开始,周波就承担起“送教上门”的任务。从一开始的被推出家门,到如今天天盼着老师快来上课……看着孩子点滴的成长、进步,周波心里充满了特教老师那份特殊的快乐和幸福。
“平城区智力损伤儿童大多在我们学校就读,还有一部分儿童因各种原因不能到校或不能独立在校就读,为了让这些适龄特殊儿童也享有适合的教育,从2017年起,我校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平城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张云华说,“目前学校为33名特殊儿童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实施教育,‘一对一’进行教学,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训练计划,让这些孩子在家里也能享有与校内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
本着“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的理念,平城区每年抽调专人摸排筛查全区不能随班就读的病残儿童,建立“一人一档”,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特殊儿童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实施教育,打通了控辍保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对于不想在特教学校就读和具备在普通班就读的特殊群体学生,则采用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接受教育,切实保障了每个适龄儿童享有适合的教育。
“小候鸟”飞来,共享“同一片蓝天”
近年来,平城区关心随迁子女教育,严格落实“两为主、两纳入”政策,做到了接收无条件、入学无门槛,实现了同城同待遇,确保了随迁子女100%入学。
红蓝色的塑胶跑道、摆放着各类图书的阅览室、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在平城区十里店小学,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谁也想不到这所学校有近300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平城区“小候鸟”最多的学校之一,“小候鸟”占比近70%。
十里店小学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目前开设了书法、舞蹈、葫芦丝、彩塑、剪纸、跆拳道、棋类、科技小实验等各类特色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为了解决家长中午接送孩子难题、保障学生安全,从2019年6月起,该校还推出午间托管服务,每餐为学生提供两菜一汤一主食,荤素搭配。“午饭之后,孩子们在休息区午休,每生一铺。我们每天专门安排老师负责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美德。”十里店小学校长闫倩说。
“学校对随迁子女教育、入队入团、评优奖励、课外活动等都平等对待,同时针对随迁子女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孩子越来越自信了。”五年级学生王佳升的妈妈告诉记者。
十里店小学秉承着公平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小候鸟”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在学校多年持之以恒的关爱努力下,“小候鸟”在这里茁壮成长。
全面托底,确保“一个不能少”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平城区以“学段全覆盖、对象无遗漏”为目标,紧紧抓住“人要找准,及时兑现”两个关键,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各项资助政策,做到学生资助精准识别,不错发一人,不漏发一人,确保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笑笑(化名)是平城区46校三年级的一名学生,还有个哥哥在上初中,父母都没有稳定工作。不料前几年父亲因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在北京治病又花费了一大笔钱,日子过得举步维艰,连她和哥哥上学都成了问题。“这时学校发来通知说,我们这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会得到政府的资助。”笑笑的父亲曹先生告诉记者,这项资助政策让他们一家人重燃希望,让孩子也有了更足的学习信心。
2023年,平城区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1739人次、中小学生1795人次、高中生252人次、中职生44人次,共发放资助资金177.5万元;为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和中职生累计免除学费329人次,共计31.7万元,真正做到了应助尽助,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同时,扎实有序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助力困难学子圆梦大学,2023年共为3040名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贷款总额309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