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冬日的夕阳褪去最后一抹余晖,天色暗了下来,一瞬间,浑源古城的灯光逐渐点亮,不一会儿便连成了一片灯海,照亮了冬夜……
冬日浑源古城美得刚刚好
恒山脚下,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浑源古城已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近年来,浑源县将“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推动设施完善修复、推进文物活化利用、精心布局文旅业态,让古城焕发出了新生机。浑源古城经过保护与修缮,重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人文风情,古城风貌日新月异,城市“烟火气”越来越旺。
在冬日,清晨的浑源古城是湿润的,一缕缕暖阳唤醒了思绪,漫步在铺满青石板的街巷,呼吸着冬日慵懒的空气,陶醉在浑源古城纵横交错的古街小巷中,错落有致的古朴民居,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浑源古城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建筑14处、古民居154处,是晋北民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金代圆觉寺砖塔、元代永安寺名刹、元代扩建文庙胜景等历史文化景点历久弥新;浑源州署展示了明清官府风貌,气度恢宏、传承有序;麻家大院、栗家府大院、田家大院等60多处明清大院,以及纵横交错的古街古巷,均诉说着岁月沧桑、传递着历史温度。
近年来,浑源县立足“恒久北岳、厚道浑源”形象特质,按照“文化链接、情感链接、传统链接、产业链接、生活链接”原则,将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与保护作为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路径,遵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坚决摒弃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实施改造升级,有效提升了浑源的城市品质。
浑源古城改造整体还原明清、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按照核心区、过渡区,对14处历史建筑物开展历史建筑认定、挂牌、建档工作;对沿街6处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加固;布置15个过街门楼,并邀请河北崔氏金属锻錾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崔宏生制作铜制楹联,悬挂于各街巷门楼两侧;实施古城内9条核心街巷改造工程,改造地下管网,铺装复古石材;实施永安西街灯光装饰工程,采用红灯笼、实木红灯等装点古城夜景;在鼓楼北巷原址新建鼓楼、牌坊,在主干道及街巷将浑州八景、北岳真行图、忍冬纹、玄武神兽图等5000余幅文化符号图象通过公共服务设施、景观小品、步道铺装等展示出来,全面重现浑源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围绕“文脉”“气息”“业态”三个重点丰富文旅康养业态,在浑源州署、麻家大院、沙画院等布局民宿、文创等业态;在古城内打造“一方空间”、城市书屋、非遗小吃、露天酒吧、咖啡厅等;以“晋商往事”“民国风情”“浑源印象”为主题精心打造“一德街”,建成吃住游购娱综合服务区,并入选“省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
中华宝藏千年芪乡别样美
大雪纷飞映月色,佳酿甜香暖心扉。冬日的夜晚,浑源古城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着佳酿的甜香,在浑源黄芪文化园内,饮一杯清正甘甜的恒山黄芪酒,那香醇的气息如同一个温暖的拥抱,将人们的心扉捂热。
千古恒岳灵秀地,中华宝藏黄芪乡。恒岳之巅,浑河两岸,“正北芪”遗世独立、遐迩闻名。
黄芪被誉为“补药之长”,浑源恒山黄芪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采刨加工史,因品质优良广受业内推崇、大众青睐。2023年3月,浑源恒山黄芪专业镇入选首批大同市级专业镇;同年5月,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成功入列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浑源县立足资源禀赋,将发展黄芪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建设黄芪文化园,成立恒山黄芪产业研究院,搭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衍生出黄芪茶、黄芪酒等一大批名优产品,推动恒山黄芪“种、养、加、园、商、旅、研”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浑源黄芪文化园坐落于恒山脚下,内设黄芪博物馆、黄芪加工车间、恒山黄芪药茶生产车间、产品展销区、黄芪宴餐厅、文创产品展销区,集黄芪文化体验、黄芪生产加工、康养休闲、研学旅游、民俗体验于一体。
走进黄芪文化园,游客便可开启一场收获满满的“芪”遇之旅。在黄芪博物馆,了解浑源黄芪的前世今生、发展沿革、药食价值、涉芪古方等;在黄芪加工车间,体验黄芪生产、加工技艺;在黄芪产品展销区,选购琳琅满目的黄芪产品。同时,还可通过艺术创意场景及趣味化互动,感知博大精深的黄芪文化。
目前,浑源县共有宜芪面积39.6万亩,有芪面积28万余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23万亩。浑源县秉持恒山黄芪特、优品质,走好内涵、外延综合立体推进之路,紧紧围绕县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产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发展路径,全力推动恒山黄芪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并制定《恒山黄芪地方标准》,成功申报国家黄芪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