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莉英
日前,市委统战部组织我市专家学者赴山东考察,并赴岱庙考察山东的山岳祭祀文化。山西大同大学教授孙瑜告诉记者,古人的祭祀多源于自然崇拜,这就包括了对山岳的崇拜,随着国家的产生,山岳又被赋予了政治使命,在先民的政治理念中,山岳具有镇压邪恶、安邦定国的超自然的神力,山岳祭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意识形态与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孙瑜说,《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时已经产生了“五岳”为中心山岳的山川秩序理念,五岳祭祀也成了古代重要礼制之一,五岳祭祀文化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起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其中的泰山封禅和北岳祭祀均属于山岳祭祀。泰山祭祀先秦已有,中国历史上举行过泰山封禅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自从宋朝之后,泰山封禅大典不再举行,明代变成了派官员祭祀泰山,清代延续了这一做法。有清一代,皇帝并未举行过泰山封禅,只有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亲临泰山,举行过东岳祭祀活动,对于利用泰山促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孙瑜告诉记者,北岳在中古时期作为北方主要镇山,《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巡狩四岳,二月至东岳、五月至南岳、八月至西岳、十一月至北岳,诸侯在山脚下朝觐天子。北岳祭祀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祀典,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下一统”的儒家政治理念,是历代帝王彰显皇权、强化国家认同的一条途径,北岳祭祀的政治意义在于天子居中,昭告天下,彰显皇权。其次是军事意义,隋唐时期,北岳祭祀作为岳镇海渎祭祀的一类,是写入国家政令法典的常规祭祀,这一阶段北岳之祭皆在河北定州曲阳县。北岳崇拜中,北岳神作为护佑北方的神灵,对解除中原王朝的北部边患具有一定的军事庇护功能。到了明朝,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在弘治、嘉靖年间兴起将北岳从河北曲阳移到山西浑源的争论,认为历代自舜时巡俱祀于浑源,因石晋瑭割燕云十六州给辽,宋不能祭祀于是改祭于真定府曲阳县。
孙瑜说,浑源州作为明代九边重镇——大同镇的属地,其军事重要性在明代的提升,推动了浑源北岳祭祀在地方层面的发展,清朝意在通过浑源北岳祭祀彰显其王权统治,故而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下诏,北岳祭祀从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雍正元年(1723)正月,雍正皇帝致祭北岳,并以汉、蒙两种文字书丹、勒石。以浑源为北岳祭祀的清朝实现了政治认同构建、民族认同构建和文化认同构建,无一不体现了清朝满汉一家的意识。改祀浑源体现了清朝对于儒家正统理念的认同与推崇,北岳祭祀碑文进一步体现了清廷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赢得民心、安邦定国的决心。“双语碑”则反映了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北族王朝对于隋唐以来“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民族心理及民族意识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