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
闻夫城由史著,地以文传。是以杨衒之记《伽蓝》,见洛阳之兴废;郦道元《水经注》,知百川之源流。名扬汗青,誉标史册。虽山川有陵谷之迁,世事多沧桑之变,千载以下,犹且历述往事,泽被后昆,与日月而同辉,共江山而不朽。斯诚著书立说之楷模也。
吾乡大同,中华之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创自秦汉,盛于元魏,历两千三百年之建城史。其间之将军戍边,美人出塞,帝王霸业,平民苦辛,乃至商贾边贸之经营,街市庙宇之更替,可谓多矣。惜乎其多阙诸史志,略于碑碣,遂使冯后之名,莫传于今日;昙曜之事,不载乎昔年。考证者难寻其门,爱好者无由查阅,实为大同历史之憾事。
癸卯之冬,乃有《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问世。一十二卷,合地支之数;一百万字,实心血之文。甚可贵者,乃有掠影五千余幅,此皆编者钩沉史籍,搜罗故物,遍访遗迹,精心摄取也。以图证文,以文注图,千里江山,列于目下;百年岁月,示诸掌间,此则古人之弗得睹,旧志之不能见者也。
考其体例,举凡一十二卷,条分缕析,目张纲举。《老店字号》,记云中商贾之往事,写古城店铺之辉煌,上溯明清,下及当代,历史遗迹,时代风潮,成败兴衰,实为龟鉴。《寺庙古建》,记佛道之庙宇,宗教之殿堂,寺悬恒山,太白留“壮观”之字;窟开云冈,昙媚遗造像之篇。巨刹华严,古寺善化,瑰矣丽矣,妙哉奇哉。《街巷故事》,以史为经,以城为纬,达官显贵之佚事,贩夫走卒之传说,市井百态,包罗万有。《梨园史话》,且看生旦净末;《行业印迹》,岂止士农工商。罗腔耍孩,曲中之乡音未改,是则《非遗文化》之一角也。《老城古堡》,战则紫塞之烽烟干戈;《边贸互市》,和则边关之茶马丝绸。至于武灵骑射于赵地,京叔归潜于浑源,书有雪庵之雄厚,官有栗公之贤能,是皆云中先贤,芳流百世,见载于《名人故事》。至于《民俗再现》《古韵清音》《大同老院》,亦各备佳处,兹不赘述。
主编崔银,云中人也,慷慨有燕赵之风,旷达多边塞之气。情牵文字,雅爱诗书。少年负笈时,既著二十万字之《寻梦》;及其长,创业三晋,壮游四海。经营余暇,桑梓之情未尝释也。每念及乡园之风土人情,山河故迹,则思当以笔墨影像传之后世。是故集二十载之功,合数十人之志,致力于大同历史文化之辑录编纂。其余编委,或为云中文坛之翘楚,或为平城史界之新秀,不计劳苦,各尽所长,寒暑推移,岁积月累,《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方告于成。
书甫杀青,即获美誉,论者咸谓此乃大同文化之盛举也。崔君不伐其功,但言曰:“只为做点事,只愿为后人留些东西”。嗟乎!今世之所重者,多为势位利禄也;所欲传诸子孙者,多为钱财房舍也。而崔君以布衣之身,行立言之事,其去古人不远矣。曹子桓所谓“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是之谓乎?
今日吾乡,将建文明之城市,文化之大同。《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之成书,适逢其时也。今有读者阅其书,索其图,观其史,则知吾乡“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誉,“天下大同,历史名城”之称,其来有自也;倘百十年后,复有读者以《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一窥今日之世情,此则后人之幸也,是亦编者之志也。故为之文,以记其事。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城区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