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云冈音乐窟“行走世界”深圳大热

深圳博物馆展出12窟现场
游客在深圳博物馆排队参观云冈12窟复制窟

  云冈南下深圳,居然激出如此热情的火花!2023年12月6日,“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市民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将持续展至2024年5月24日。

  展览展出云冈石窟相关展品237件/套,包括北魏文物珍品、云冈石窟第12窟(复制窟)、石窟相关史料等,全面展示北魏平城时代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汇融的丰硕成果,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106件/套。

  整个展览中,最吸引观众的,无疑是以高科技手段1:1实景还原的云冈第12窟音乐窟。这是由云冈研究院、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美科图像(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全球首例“积木式”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

  2019年12月,云冈12窟复制窟从深圳出发,开启“行走世界”的脚步,4年后的2023年12月,这座目前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可移动石窟”再次回到了她的生产地——深圳!这也是这座体量巨大的复制窟,第3次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云冈第12窟,是云冈“五华洞”之一,建造于公元470年-494年,因彩绘异常绚丽而得名。云冈第12窟前室,雕刻了众多演奏各类乐器的伎乐天人形象,所以该窟又被称为“音乐窟”。这些伎乐天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之一。洞窟前堂后室的形制,既反映了北魏平城时代的宫殿建筑面貌,也揭示了佛寺建筑对宫殿建筑的模拟。

  云冈第12窟(复制窟)坐落在深圳博物馆一楼中厅,高达9米、宽11米,完美复制了12窟内富丽堂皇的壁面窟顶,威武雄健、粗犷质朴的力士舞蹈,彩带飘飞、舞姿曼妙的歌舞飞天。观众站立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何处赴唐第一步?云冈巨佛笑无语。” 隋唐盛世的源头在哪里?让我们把目光移到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地处今山西大同市城西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共有佛龛1100个,大小石造像59000余尊,造像最高17米多。

  这座由北魏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寺,集当时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之最,代表了五至六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合称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目前,高达9米的云冈第12窟全景复制窟,正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一楼中厅展出,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参观、打卡。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云冈第12窟美轮美奂的风采,深圳博物馆运用高新技术,通过数字化采集、3D打印技术,1∶1原比例精准还原气势恢宏的洞窟、形态各异的雕塑与绚丽多姿的壁画。

  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在深圳展出的云冈第12窟有何魅力?这座被称为“音乐窟”的洞窟,有着什么样的音乐元素?晶报记者为您揭秘“音乐窟”背后的玄妙乐音。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南北朝“实为外国音乐流传中国之世”。

  云冈第12窟建造于公元470年—494年,是因彩绘异常绚丽而得名的云冈“五华洞”之一。其前室雕刻了大量音乐供养天人形象,被誉为“音乐窟”,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洞窟前堂后室的形制,既反映了北魏平城时代的宫殿建筑面貌,也揭示了佛寺建筑对宫殿建筑的模拟。

  走进云冈石窟第12窟,恍然间穿越时空重回当年的音乐盛典。仅前室北壁最上层就是14个天宫乐伎,分别用鼙鼓、埙、篪、细腰鼓、筝、箜篌、筚篥、曲项琵琶、筑、羌笛、五弦、排箫、羯鼓、贝14种乐器演奏。炫目的洞窟内还有类似于17人的乐伎组合演出,甚至有一组乐队使用了3只大小不同的细腰鼓。这种经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乐器就是在中国北方大放异彩的,也正是北魏时期对鼓的使用形成了更多配置,并且注意到了音色的搭配。

  在这个被后世称为“音乐窟”的梦幻世界里,除了众多乐伎和乐器,还有若干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舞伎形象。其中一位看上去像乐队指挥的舞者实际上是在表演弹指,也就是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头强力捻搓而发出明快的声响。这种西域风格浓郁的歌舞动作至今在新疆维吾尔舞蹈、乌兹别克舞蹈中依然频繁出现。

  云冈研究院相关研究专家表示:“北魏对西域的征服,直接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东西文化交流的高潮。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大都会,平城迅速成为胡商梵僧云集之地。印度石窟造像之风,经由新疆,波及河西、关陇,至平城而特盛,进而流布中华。武州山石窟的创作,最初是凉州僧匠带来了西域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 然后是古印度、师子国、西域诸国的胡沙门带着佛经、佛像和画本,随商队、使团而至,再后是昙曜建议征集全国各地的宝像于京师,最后是徐州僧匠北上主持云冈佛事。一代代、一批批高僧大德、艺匠精工,共同设计、共同制作,创造出云冈石窟一座座旷世无双的佛国天堂。”

  在北魏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最大特点是将西部、北部、东部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带到了北方和中原地区,在这里进行了新的交流和融合。从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十九年, 吕光出征西域征服龟兹,曾将龟兹歌舞艺人带回中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败赫连昌,得到古代的雅乐,以后平定凉州,得到了它的乐工、乐器和服饰, 经挑选后保存下来,又把悦般国的歌舞收进了音乐官署。北周的武帝又得到了康国乐、龟兹乐、高丽乐、百济的音乐,并都带到了官署。

  总之,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是极其频繁的,那时将西部、北部及东部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带到了北朝各时代的宫廷, 受到统治者的喜爱,而这些音乐对民间音乐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北魏、北齐、北周三朝,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原地区得以流传的有鲜卑、龟兹、疏勒、西凉、高昌、天竺、康国等音乐。这些外国和少数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长期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原新的音乐品种和风格,如若没有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的大交流,也就不可能造成隋、唐音乐大发展的局面 。

  中国艺术研究院肖兴华表示:“云冈石窟以大量的篇幅记录了北魏时期民族音乐交流和融合的实况,它比任何史书都记录得更真实、更确切,把交流和融合实验的过程都记录了下来,它对研究我国的音乐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北魏时期最有价值的艺术宝库。”

  历经了15个世纪的石刻造像虽然没有温度,但是那些鲜明的人物用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传达着内心的温暖。虽然那些乐伎造型不会发出声音,但是这个职业群体曾经奏响了人间全新的交响,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高丽、江南等地的音乐在北魏平城演奏、传播,迎接即将在隋唐盛大登场的华夏强音。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君介绍:“云冈石窟用雕刻记录了北魏的乐舞艺术,看似无声,却又在岁月变迁中萦绕不绝。这一时期的音乐融合了我国南北方、西域和中原传统雅乐以及中亚的音乐精华,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例证,堪称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特别是与西域音乐的融合,为以歌舞为主要标志的唐代音乐艺术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晶报记者 谢晨星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画刊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特稿
   第08版:走进云冈
云冈研究院举行迎新春文体竞赛活动
云冈音乐窟“行走世界”深圳大热
影视剧里的云冈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