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央媒关注 游客增多

冬游云冈热起来

  □ 本报记者 任翔宇

  1月3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开启了一场“拈花一笑越千年!人民日报记者带你云游云冈石窟”的直播,网友纷纷观看点赞,在线浏览量达到13.96万。无独有偶,日前央视新闻频道以《山西大同 用“绣花功夫”保护云冈石窟》为题聚焦云冈石窟工作人员对石窟进行创新性修复保护的举措,央视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美丽家园”栏目以《发现一个新云冈》为题,报道了云冈石窟东山菩提艺术区开创全新的公共环境艺术模式,多元文化吸引各地游客的故事。眼下虽是严寒天气,云冈石窟景区却呈现出“淡季不淡”的景象,顺应文旅消费新趋势,积极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云冈石窟正迎来“冬游热”。

  据了解,即便是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云冈石窟的旅游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色彩。每到冬春季节,景区游客少,淡季特征明显。随着云冈研究院加强对石窟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和阐释,采用多种形式传播云冈文化遗产价值,讲好云冈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云冈石窟已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截至2023年12月8日,云冈石窟景区年度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2亿元,云冈石窟作为大同旅游产业的龙头景区,已经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今年元旦,云冈石窟迎来游客小高峰,1月15日至1月21日一周有1.2万人次参观云冈石窟,其中10427人次来自省外,京津冀游客占比27.6%,其他省份中游客数量排名前三的为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东北地区游客人数增加。游客中,中青年游客的占比达到了89.6%,女性游客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反映出女性日益成为出游主力,特别是年轻女性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打卡”“种草”,传播力号召力较大;青壮年群体游客占比较大,表明年轻人更愿意为出游买单。云冈石窟去年举办了多场对外展览,相关省份游客量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全国人文景观品牌影响力10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影响力100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国优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案例”等荣誉的影响力延伸正在发挥效应。

  云冈研究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游客人数增长,中央级媒体持续关注云冈石窟,景区淡季不淡、热力不减,首先是宣传到位,讲好云冈故事。央媒拍摄专题纪录片《万象中国之云冈新景观》《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节目,在央视4套、9套、10套等多个频道循环多次播出,极大地提高了云冈文化的知名度、关注度。

  持续搞好研学,提升文化自信,也让云冈石窟收获了文旅的新业态尝试。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云冈研学到目前为止共举办研学300余场,接待来自全国数万名学员。学员们通过专题讲座、专家解说和文物修复手作课等丰富的主题研学活动,提升了文物保护意识和热情,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举办特色展览,做好活化利用,通过“芥子须弥——云冈特展”“旅途与想象——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主题版画展”“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特展”“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费孝通的治学经世与家国情怀”“融·云冈经典艺术展”“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等一系列云冈精品展览,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一批游客淡季出游。

  另外,演艺表演、东山菩提艺术园区等新场景打造,也丰富了游客体验。“冬游云冈”保持“淡季不淡”的发展态势,除了宣传推广给力,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和拓展服务提升来云冈石窟旅游的性价比,也大大增强了云冈石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标题导航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足迹感受为民情怀
~~~卢东亮主持
~~~张强深入部分企业及户外工作者驿站走访慰问一线工作人员
晋菜美食随“欢乐春节·行走的年夜饭”走进瑞典~~~
~~~——我市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综述
~~~
~~~
央媒关注 游客增多~~~
~~~□ 本报记者 吴华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地产
万水千山 情深意长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深入一线岗位送祝福 营造崇尚劳动好氛围
大同“国际美食之都”美誉传万里
凝心聚力谋发展 实干笃行建新功
2023年本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蝉联全省榜首
图片新闻
冬游云冈热起来
银行网点年味暖人心